当前位置:家谱馆 > 茹姓网 > 茹氏名人 茹氏名人

名人—茹太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茹姓展区


中文名 茹太素  

出生地中书省晋宁路泽州  

逝世日期 1389年  

性    别 男

茹太素(?-1389年),中书省晋宁路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明朝政治人物。

洪武三年,乡试中举,任监察御史。洪武六年,改任四川按察使,洪武七年五月成为刑部侍郎,后任刑部主事。每次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每次朱元璋看奏章时,就显得很不耐烦。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朱元璋懒得看他的奏章,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朱元璋大怒曰:“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后将茹太素痛打一顿。

洪武十年,出为浙江参政。洪武十八年,升为户部尚书。有一次朱元璋赐酒给太素,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素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未几,贬为御史。后因詹徽事与同僚12人一起戴脚镣上班。不久因事连坐而死。

  

茹太素的屁股真该打  

  

                                   文/刘继兴

  

  每当在报刊上看到一些言之无物而又篇幅太长的文章时,笔者头脑中就冒出明代朝臣茹太素的故事来。

  

  据明朝的《礼部志稿》记载,洪武九年(1376年)十二月,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了一份陈时务书,长达一万七千字,共说五件事,朱元璋让中书侍郎读给他听,读到六千三百多字,尚未进入正题。朱元璋听得腻烦难耐,不禁龙颜大怒,命宫中武士在文武百官面前将茹太素重打了五十大板,痛得茹太素哭爹叫娘。

  

     朱元璋随即下令:“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事后,朱元璋对别的大臣说,其实茹太素所要反映的事有五百字足矣,何须堆砌那么多文词,使人听后如坠云雾,难明其意。

  

  酸腐文人茹太素遇上嫉恶如仇的朱元璋,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朱无璋不愧是位有作为的开国皇帝,处理问题英明、果断。那打在茹太素屁股上的五十大板,真可谓是对空洞无物之长文的最有力的批判。

  

     根据《明史》中“茹太素传”的记载,茹太素“洪武三年乡举,上书称旨,授监察御史。六年擢四川按察使,以平允称。七年五月召为刑部侍郎。”一上任,茹太素就上书皇帝,要求充实御史台力量,以便更好加强对百官的察核与磨勘。“帝皆从之”。“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一日,宴便殿,赐之酒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素叩首,即续韵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帝为恻然。”从续对来讲,茹太素是一个文心敏捷之人;从奏章来讲,茹太素又是一个忠于职守之人。这样一个以文章锦绣获得推荐而出任监察御史、且获得皇帝朱元璋欣赏之人,万不该将“有五百字足矣”的奏折写成了长达一万七千字的长文,挨五十大板活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一位青年曾就写长文好还是写短文好这一问题请教过他,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一天,马克·吐温去一家教堂听演讲,演讲者声情并茂地讲述非洲某地灾民的艰难生活,并当场发起募捐活动。听了五分种后,马克·吐温先生很受感动,立即决定捐献三十美元,为非洲灾民献上一分爱心。演讲人继续在讲,十分钟后,马克·吐温决定将捐款降低到二十美元。又听了二十分钟后,马克·吐温先生决定只捐十美元。可演讲人仍在滔滔不绝地讲。演讲终于结束,募捐活动开始了。当募捐盘经过马克·吐温身边时,他不但一分钱没捐,反而从盘子里偷偷地拿了五美元……

  

  相信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空洞乏味之长文的负效应由此可见一斑。毛泽东就非常反对写长文章,他在延安整风时期作题为《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时尖锐地指出:“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去呢?”毛泽东一生写过许多短文,语言简洁、概括性强是其作品的一大显著特点。“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这是毛泽东在1964年读《史记》和历史学家范文澜教授的《中国通史简编》时的抒怀之语,寥寥五十个字,便勾勒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言简意赅,使人读之壮怀激烈,堪称绝唱。

  

  不少人不屑写短文章,其实短文章的威力是相当大的。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召开国民参议会议,议员们有的主战,有的主和,尽管双方都搬出了长篇大论,但谁也说服不了谁。远在南洋的陈嘉庚议员寄回来了非常简短的一纸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结果这个份量很重一句话提案博得了大多数议员齐声喝彩,参议会很快就统一了思想。这个字字矶玉的简短提案产生的效果,是那些冗长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著名学者蔡尚思写了一本二十万字的关于周易的论著,出版时他一刀砍去四分之三文字。有人说,这一刀至少砍去几千元稿费,但蔡老一笑了之。删繁就简三秋树,愿我们每位笔耕者都能向蔡老学习,把文章写得精炼些,万不可步茹太素之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