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汉诠 男,(1933.11---2013.06),台湾台北人,高山族。教授。毕业于广州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生前任中外合资珠海市绿色开发中心业务总经理,兼任宁夏农学院教授。
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台盟中央高山族联络委员会委员、林业部科技委委员、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病学会理事、中国植病学会西北分会理事、宁夏台联会会长、侨联常委。宁夏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致力于森林保护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为宁夏森保学界开拓者。新自主持9项省级科研项目,均通过了科技果鉴定,并获奖。已出版的编著有《园林病虫害防治》、《中国森林病害》等7本,其中《园林病虫害防治》一书,1985年获中国林学会优秀书籍奖。1984年出访日本考察园林病虫害防治新技术;1985年国际林联组织将其收入《世界森林病虫专家名录》;还在《植物保护学报》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4篇,其中《沙柳瘿螨病害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在1988年北京首次国际植病学术会议上,作过宣读交流,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科学的依据,并收入会议论文摘要集,还发表了专业科普文章200多篇;其中多篇获省级优秀作品奖,并投向了科技应用,还经常深入基层,为同心县马关农场、银川南门苗木场解决杨树腐烂病、葡萄根癌病,挽回了两项经济损失近百万元;1992年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五单位评为80年代以来科普编创成绩突出的农林科普作家的荣誉称号。1993年被收入《当代世界名人传》。此外,还先后受到国家和省、部级有关组织的20多项奖励。1982年获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先进个人奖,1983年获全国台湾同胞先进个人奖,同年获全国少数少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奖。1989年获全国优秀归侨、侨着知识分子奖,1993年获全国智力支边扶贫先进个人奖,1994年获全国侨界十杰提名奖,同年9月又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光荣称号。个人传略并被收入《中国侨界模范人物名典》。
山族农林学家容汉诠侧记
有一棵树站立在岁月的河边,低首望自己被水波揉皱的倒影——绿叶在畅蓝蓝的天空下依然茂密、幽蓝、澎湃!于是,他迈开步子,前脚是春,后脚是秋,将这春华与秋实的漫漫流年留给西北的宁夏,自己走向广东的故园。
广东——宁夏,这样的地理大跨度之中,竟然隐匿着一个台湾高山族农林学家近半个世纪的人生理想大跨度。也许,容汉诠的故事同许许多多奉献者的经历一样感人至深,而我,在他的故事里,读到的无法不肃然起敬的缘由是——这样的两个数字——40年和100多个提案。
1933年容汉诠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一个望族家庭,从广东移居台湾的祖父容祺年是孙中山先生在台湾最早发展的“兴中会”五会员之一,容家在台湾富甲一方,声誉极隆,曾出巨资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依照旧有的观念,容汉诠将是容氏家族财产的继承人,容家并将因他而发扬光大。然而,容汉诠走了另一条路。容汉诠在新加坡读完小学之后,转到澳门就读于贵族子弟集中的岭南中学,1952年他高中毕业,不去英国留学,不去美国深造,偏偏考取了华南农学院植保系。那一年他19岁。1956年,容汉诠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国家林业部造林司,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南屏地处珠江口的葫芦岛,与澳门一水相隔。在近代以前的几百年里,澳门被葡萄牙占据,成为当时接触国外事物的唯一渠道。与之鸡犬相闻的南屏,率先开通风气。近代以后,众多南屏弟子远赴海外,其中容氏弟子前赴后继,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留学家族。
1846年,十八岁的容闳和黄宽、黄胜二人随布朗牧师前往美国,进入孟松学校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留学海外的学子,也是南屏容氏的第一个留学生。1850年,容闳克服资金等各种困难,进入布朗牧师的母校、美国著名高等学府耶鲁大学,成为第二个接受美国高等教育的中国人。1854年,容闳获得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成为近代中国最早享受系统西方新式教育并获得正式学位的中国人,为南屏容氏子弟留学海外树立了一个楷模。
容闳留学期间,形成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的伟大信念和“予之教育计划,愿遣多数青年子弟游学美国” 的推动后人留学海外的教育梦想。回国后,容闳为了这个梦想上下求索,终于在1872年,促成大清幼童留学美国。在容闳的提携和选拔下,有三名南屏容氏弟子走进留美幼童的行列,他们是容耀桓、容尚勤、容尚谦,南屏容氏的留学教育活动也由一枝独秀走向多家争鸣,基本上奠定南屏容氏家族的留学格局,使容氏家族的留学传统初现端倪。
随着十九世纪的消逝,容闳和容耀桓、容尚勤、容尚谦三个南屏容氏幼童的子辈前赴后继,陆续留学国外。1901年,容闳长子容瑾彤获得各论毕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硕士;1902年,容闳次子容觐槐毕业于耶鲁大学。容星桥的十一个孩子中有八个留学美国,其中容启荣在抗战时期得以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容启兆先后留学塔夫脱士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最后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容启东1935年,由清华派赴美国深造,如芝加哥大学研究植物形态学,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
在他们的影响下,其他南屏容氏子弟也纷纷留学海外。1940年,南屏人容氏弟子容祺年的孙子容汉诠和孙女容真真前往新加坡,在新加坡13区真光中学附属小学读书。南屏容氏家族的留学教育进入百花齐放的局面,留学传统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台湾同胞多次向日本殖民统治者讨要自主权遭拒,开始将目光转向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并把台湾回归祖国的希望寄托于中国革命的成功;而孙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起始,即将革命火种播撒在日据下的台湾岛内。
在岛内组织反清革命团体
据与孙中山结拜为兄弟的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一书记载,中山先生赞同他到台湾发展革命势力的建议。遂于1897年9月赴日本占领下的台湾,首先找到杨心如(中山先生好友杨鹤龄的族弟,早年在广东参加兴中会,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潜往台湾)。通过杨心如介绍,结识了台湾商界人士良德洋行总经理吴文秀、义和洋行买办容祺年、商界大佬赵满期等,吸收他们为兴中会会员,成立了“兴中会台湾分会”。分会成立后,为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秘密捐助了大量经费。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当时由杨森领导的“福建学生会”集体入盟。其中的会员林薇阁、蔡法平先后迁到台湾。1910年春,王兆培受命赴台创建同盟会。他到台北后找到台南人翁俊明,发展其为会员。1910年9月,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事实证明,孙中山对台湾同胞视为骨肉兄弟,与祖国人民一视同仁地寄予信任和希望。
孙中山坐镇台北指挥起义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孙中山想乘机在南方发动起义。计划以广东惠州为中心,利用委托菲律宾革命党代购,寄存在日、台的军火,由郑士良(曾与孙中山同窗多年)为起义领导人。惠州起义后,尘战半月,屡创清军。起义军发展到两万余人,因弹尽粮绝,退往香港,郑士良后被清廷奸细毒害而亡。
惠州起义时,孙中山听从日本友人山田良政的建议,以台湾为起义指挥中心。孙中山在杨心如等人奔走下,于台北新起町(位于今长沙街一带,原址己拆除)设立了总司令部,坐镇指挥、联络、支援惠州起义,并观察华南局势发展,孙中山此行在台停留44天。
1900年10月8日,孙中山在台北指挥了惠州起义。起义军活捉清将杜凤梧,缴获洋枪700多枝,子弹5万多发,清提督邓万林负伤而逃,起义冲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此时日本政局发生变化,伊藤博文出任首相,他禁止台湾总督与中国革命党保持联系,致使孙中山不得不离开台湾,惠州起义遂告腰折。
辛亥之火燃烧到台湾岛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革命胜利鼓舞下,台湾革命志士纷纷揭竿而起,岛内武力抗日再度风起云涌。1912年3月,南投民众领袖刘乾、林启顽,响应辛亥革命,建起秘密组织,袭击林圮埔警察支厅,与日警激战7日;嘉义农民黄朝、黄老钳计划发起土库起义,因提前暴露而遭杀害;南投陈阿荣等密谋发动埔里起义,事败被捕入狱;台中、苗栗赖来与谢全石, 1912年12月,率众攻打日本东势角支厅官署,杀死日警多人,开仓夺取武器弹药……
最大的一起是罗福星在苗栗发动的抗日起义,但因事泄,于1913年12月18日被捕入狱,同案被捕的有1211人。1914年3月3日罗福星与台南关帝庙起义的李阿齐,东势角起义的赖来,大湖起义的张火炉,南投起义的沈阿荣等200余人慷慨就义。
罗福星等人就义后,台湾抗日起义仍然连锦不断,特别是1915年余清芳等人领导震惊中外的西来庵起义,起义者数千人直逼噍吧哖日警支厅,血战数昼夜,数万无辜台胞遭日军杀害,余清芳等903人被处死刑,此即闻名于世的“噍吧哖抗日事件”。
两岸同胞为国家统一奋斗
辛亥革命胜利时,台湾同胞欢欣鼓舞的情景,许多老辈台胞终生难忘。
己故全国政协委员李乔松,在1921年日据时期被台中乡民选为“保正”,他把孙中山的照片挂在办公室墙上。他经常教育子女:“咱们是中国人,祖国是中国,要有骨气,要有民族气节。” 己故全国政协委员、老台胞陈文彬曾回忆说,辛亥革命时他只有8岁,当时上海印制的孙中山、黄兴等人画像和《武昌起义战火图》,在台湾都很畅销。母亲指着一张彩色画向他讲述孙中山推翻满清的故事。己故全国政协委员、老台胞王万得说,当年台湾家庭妇女和儿童都知道发生了辛亥革命,彼此相告说唐山(指祖国大陆)发生了革命。
1925年2月下旬,孙中山在北京生病的消息传到台湾,并一度传出死讯。较有影响的《台湾民报》,先后以“愿中山先生之死不确” 和“孙文没有死”的大字标题发表评论,称他为“弱小民族之父” 和“千古不获的导师” ,充满对孙中山的期望和爱戴。孙中山逝世后,台北市民3000多人自动聚集,在贵德街召开追悼会,市民冒雨静默致哀。
孙中山临终时呼吁:和平,奋斗,救中国!辛亥革命至今已过去百年,“救中国”的理想尚未完全实现。台海两岸同胞不会忘记孙中山的生前遗愿,将共同为统一救国的理念继续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