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覃姓网 > 覃氏名人 覃氏名人

覃应机——人民怀念你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覃姓展区


覃应机——人民怀念你

                                        作者:覃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与壮族“三月三”紧挨着,不禁让广西人民,特别是壮族群众更加怀念老红军、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覃应机。覃应机忠诚于祖国、党和人民,他机智勇敢、冲锋陷阵,为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在广西从政达四十年之久,担任过许多部门的领导职务。他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西各族人民的经济和文教事业鞠躬尽瘁。

今年是覃应机诞辰99周年,广西群众纷纷来到位于东兰的覃应机故居、东兰烈士陵园将军园内的覃应机铜像、广东连山鹰扬关景区祭拜。年长的老者还向后辈讲述覃应机生平事迹。千方百计汇成一句话:覃应机——人民怀念你!

 

一、机智勇敢,激战鹰阳关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不变的是老红军的精神和品质。清明时节,广西、广东的群众自发的到鹰阳关景区缅怀革命烈士。这里还有1988年,覃应机为鹰阳关题写的碑记:“1931年1月17日,红七军路过此关。”碑记言简意赅,没有故事细节,但每个字都在向人们述说红军那段光辉的历史。如今这里已成为连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0年11月10日,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红七军队伍从河池出发,计划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两个多月时间,在湘桂边界迂回前进,受到敌人重重打击,几次进出广西,1931年1月14日傍晚从湖南江华拆返广西桂岭。到达桂岭时,红军队伍从原来的7000多人剩下3500多人。红七军在桂岭进行了著名的桂岭整编。同年1月17日夜,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作为战略转移的五十五团、五十八团的部队经广西进入连山境内鹰阳关时,曾与广东连山军团发生激战,覃应机参加了这次战斗。随后,红七军在鹰阳关埋藏了一批不便携带的山炮和步枪。

1971年,覃应机专程到鹰阳关寻觅这批革命文物,但没找到。1992年,覃应机应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之邀,参加了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随后三到鹰阳关,写下了“红七军路过此关”题词。县旅游局石刻了介绍覃应机三到鹰阳关的纪念碑。

 

二、待人亲善,与群众心相连

许多连山老人回忆说,经过连山的红军纪律严明,待人亲善,买食品、物品都会付款。这给连山各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初步的认识。

禾洞乡黄柏岭80多岁村民张龙真还记得当年见到红军时的情景:红军刚到村时,村民们都害怕得跑进山躲避,他因为被斧头砍伤脚无法走路,只好躲在家里。但张龙真看到红军进村后不扰民、不抢东西,还帮助打扫街道和庭院。一位红军轻轻地敲开他家的门,买了一个南瓜和一些柴,还主动递上了两块光洋。

覃应机出生于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他10岁就参加了劳动“童子团”。1929年10月,参加韦拔群指挥的农军攻打东兰县城的战斗,随后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同年冬,保送进入韦拔群在“东兰县劳动小学”开办的“青年训练班”学习,受到韦拔群的亲自教诲。在学期间加入共青团,毕业后加入红七军第二纵队。1930年11月红七军在河池整编后,随红七军北上进入中央苏区,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覃应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军是人民的部队,当然会爱戴百姓。

 

三、乡音亲切,赢得群众拥护和支持

覃应机爱戴百姓,一次他就用亲切的乡音为部队立下大功。1934年10月,红七军从广西的资源县到达贵州的黎平县。在漫长的行军途中,没发现一个人,到处是荒凉破败的景象。没有老百姓,这给红军在掌握信息、补充给养和制定行军路线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联络当地百姓,成为当时部队的首要任务。
    当时,覃应机在补充师侦察连工作。上级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三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点名将他调回三军团保卫局当主任科员。覃应机报到后,立即带领一队保卫局战士跑到城郊山头上,拿起广播筒登高喊话。可是喊了老半天,没有一个老百姓出来。害怕兵勇是老百姓的共同心理。怎样消除这个误会呢?覃应机想: 黎平的土语与我家乡相同,我试着说土话,可能会打动他们的心。于是,覃应机叫来几位老乡一起到城郊走村串寨。一路上,他们特地用土话大声说道:“他娘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如狼似虎,老百姓被吓得魂飞魄散了,连红军都不敢接见了!”话音刚落,立即有一个壮年人从路边的一块大石头后而探出头来.用土话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家住何方?”覃应机当即回答:“我们是红军,我来自广西东兰。”听到覃应机这口标准的土话,那壮年男子犹如见到亲人一般,高兴地跳出来说:“走,回家煮饭。”覃应机说:“我们红军人多,光你一家接待得了吗?”只见那壮年人从腰间拔出弓箭,纵身跳上一块大石头,对着路边的大树一箭射去,一根树枝应声掉下地来。刹时间,从山谷中、树林里和岩洞中走出不少群众来。    

当天晚上,红军在黎平县城郊举行了军民联欢会。在晚会上,军民欢谈时的土话,都是靠覃应机翻译的,大家感到十分高兴,都夸覃应机能干,罗瑞卿也赞许道:“小覃不愧是个好侦察员。

 

四、智取娄山关,“广西佬”干得好

1935年2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再次向遵义进军,三军团奉命攻取娄山关。娄山关位于大娄山脉主峰,扼川黔公路咽喉,重峦叠嶂,素称天险。军团长彭德怀决定以红十三团为前卫,该团团长彭雪枫令侦察连当尖兵。为秘密接近敌人敌,侦察连连长韦杰和指导员覃应机令战士们换上国民党军服装,穿密林,走山路向娄山关疾进。途中,抓获了黔军王家烈部的参谋,缴获了敌方军事部署图,上交上级。彭雪枫弄清了敌人的底细,即令侦察连从公路正面攻关,团主力从东侧上山,围歼敌军。

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韦杰、覃应机机智应对,预先派出三名老侦察员乘夜幕掩护,摸到关上敌军阵地前沿,潜伏下来。下半夜,全连悄悄地沿九曲回肠的公路靠近。拂晓时分,进攻开始,潜伏关前的三位老兵甩出的手榴弹像连珠炮在关口爆炸,敌军一片慌乱。韦杰挥舞手枪,带领全连战士一跃而上,抢占了关口。接着,彭雪枫率团主力从东侧冲了上来,全团合力抗击,打退敌军后续部队的一次次反扑,牢牢地控制了娄山关。

在向遵义追击途中,侦察连与彭德怀相遇,彭总伸出拇指对韦杰和覃应机称赞道:你们两位“广西佬”干得好哇!

 

五、平易近人,厅长当厨师

在开国大典过后不久,时任河北省委社会部长、公安厅长、省政府委员、党组成员的覃应机,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为广西省委社会部部长、公安厅厅长。 为了加强和加快广西公安厅的建设,覃应机接到任命后向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副部长扬奇清请求配备一些有公安工作经验的干部一道南下广西。

经组织批准,在河北公安厅中选调,很快在河北公安厅的干部中选配了一个得力的广西省公安厅成员班子,包括覃应机在内共有29人。被选中的大部分是家在北方的同志,有的刚刚结婚,有的小孩才出生不久,但是他们没有讲一点条件,纷纷表示,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从北京一路南下,就在桂林到南宁途中,当时一下找不到炊事员,覃应机就说:“没有问题,我来当厨师!”结果在一路10天行程中,覃应机为大家煮出可口的饭菜来,使同志们深受感动。

覃应机的女儿覃乐娜回忆说:父亲有一手烹调好手艺,而且乐于为大家和家人服务,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父亲时常会为我们煮一桌可口的饭菜。实际上,覃应机对同志们的关心,远不止于煮一餐饭菜。公安厅原副厅长、毕业于华北革命大学和参与公安厅始建工作的马禾回忆,在南下途中,每在一处停留,覃应机都会来看望大家。

 

六、关心文教,为重建广西大学出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覃应机一直都在广西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他的政绩繁多,特别是在重视文化建设和民族教育事业上政绩卓著,有目共睹。他曾兼任过桂西壮文学校校长、广西民族学院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广西分院院长、广西大学校长等职,1981年3月起又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这些兼职表明他对广西文教事业的十分重视,对知识人才的十分尊重。

广西大学的师生们还记得这一段校史。广西大学1928年初建于梧州市的蝴蝶山,由马君武博士创办并担任校长。办有理工和农学院,后搬至桂林市郊的良丰,增加了法商、文学院。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被撤销。韦国清就任省长后,很多人向他反映要重建西大。1957年,韦国清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专门拜访了高教部长杨秀峰,力陈广西要求重建广西大学的意见。杨秀峰被说服了,同意重建广西大学!经过一系列的申请、筹备,国务院同意广西进行广西大学筹建工作。1958年5月,韦国清和覃应机亲自向高教部要求拨给办学经费。

1958年10月2日,举行庆祝广西大学重建大会暨开学典礼。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自治区副主席覃应机等出席了这次会议。教育部及许多兄弟院校发来了贺电。会上,邓济副校长致词,区教育厅副厅长余明炎代表筹备委员会做出了题为“广西大学筹备经过”的报告。最后,覃应机讲话。他强调了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将学校办成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科学研究院,又是工程设计院,同学们既是同学,又是工人、农民,又是科学研究者,又是工程技术人员,脑力劳动相结合,培养成为红透专深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七、支持工业建设,为企业谋发展

除了关心文教事业,覃应机还特别关注工业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广西工业一直是个“短腿”,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的覃应机看到了这一点,因此着重抓柳州工业,经常往柳州跑。每次到柳州,他便一头扎到工厂,听企业汇报,到车间视察生产,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据覃应机的秘书潘琦回忆,有一次,应机主席到柳州汽车厂视察,厂领导向他汇报,要逐步淘汰“柳江牌”汽车,向二汽先进产品靠拢,当时引起很多争议,阻力很大。应机主席听了,很明确表态支持柳汽的想法,并同意组织广西少数民族考察团赴二汽参观考察。应机主席的表态,镇住了一些非议,为柳汽的改革创新排除了障碍,从此柳汽面貌为之一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八、艰苦朴素,时刻想着群众

即便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覃应机却没有忘记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潘琦回忆,有一年夏天,我陪应机主席到北京开会,在办机场行李托运时,工作人员指着应机主席的那只旧皮箱说:“这是首长的行李?”“是的。”“嗨,这只皮箱可以进博物馆了!”说的也是,应机主席的旧皮箱是上世纪50年代实行供给制时公家配发的,用了30多年,4个角都磨坏了。我几次劝他换个新的,他总是说:“这皮箱还能用嘛,为什么要换?”他不点头的事,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应机体胖多汗,平时常备一条手巾擦汗。从我到他身边工作开始用的一条手巾,5年里一直没有换过新的。洗了又用,用了又洗,毛巾上穿了好几个洞,他还是舍不得换。

他常对我们说:“要时时想到广西还有很多群众连手巾都用不上,我用条旧毛巾算什么!”每每说到这些,他的脸上都流露出一种难过和内疚的表情。

 

九、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少年时的覃应机就离家在外干革命了,新中国成立后,覃应机担任广西的要职,也很少有机会回家。有一年,他90岁的老母亲刚去世,潘琦等一行六人陪他回去。按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要请亲戚朋友吃餐饭。

潘琦回忆,那天,在应机同志的妹妹家请客,县里、乡里都来了些人。应机同志对我说:“今天请客的费用全由我负责,千万不能用公家的钱!”当时吃是虽是家常饭菜,但来人较多,也花了几百元钱。临走时,县里的同志决定由县委开支,但我还是坚决按老主席的话办,把账全部结清,没花县、乡一分钱。我们离开时,乡亲们一直送到村口,以注目礼深情地目送我们的应机主席走出村口……

据覃应机侄女覃美三回忆,覃应机在广西执政四十年,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令人钦佩的是执政期间他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河池和东兰父老乡亲谋过任何私利,更没有在政策、财力扶持上作过任何倾斜。就是在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他也会优先考虑到别的地市、县份。不是他对故土没有感情,而是他率先垂范,树立广西高层领导清正廉洁的形象,防止不正之风的滋长。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他宁可有负于自己的家乡父老。他的家乡纳合村百姓是通情达理的,他们从不轻易地把困难上报,从不提出苛刻的要求。尽管家乡地界内经常饱受水灾,庄稼一茬一茬被洪峰吞没,纳合村民从没对在外当官的亲人有任何要求和怨言。

覃应机把一生奉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奉献给了广西,奉献给了人民,广西人民永远怀念覃应机,覃应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广西人民前进。

                (原载《人民网广西频道》2014年05月04日)


 

附:编者补遗


一、覃应机带队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北上抗日中飞夺泸定桥一事,早已为中国民众熟知。

原来传世的是:泸定桥,为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所属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夺取的。事实的真象是:泸定桥,是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所属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夺取的。

据覃应机在1991年出版的回忆录《硝烟岁月》中,叙述了事实的真象。

下面是摘录的他书中一段文字:……见到彭雪枫团长,他说上游有一座泸定桥,只有敌人的一些地方部队把守,我们决定从那里过河,他令我侦察连务必在下半夜赶到泸定桥附近待命。我和韦杰即带上部队急行军,向泸定桥方向前进。天已经黑了,又下着雨,道路难走,部队又有些疲劳,我们便点着火把走。下半夜,我们按时赶到了泸定桥桥头附近的天主教堂。桥头已被我兄弟部队占领,彭雪枫团长骑马先到了天主教堂。我们一到,彭团长便亲自向我们交代任务,要我连组织突击队,天亮以前突过泸定铁索桥,占领对岸右侧的高地。

我们从手枪排里挑选出11名侦察员,加上我共12人,组成了突击队。这11个人中,有一个同志叫蔡树礼,是湖南人;另外10人都是广西人,他们是韦尤、韦日由、黄先木、覃日用、黄仪、黄雨等,另外3位同志的姓名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当时我们每人除了手枪之外,每人尽量多带上手榴弹,有5个侦察员还各带一支步枪。佩戴整齐后,我即带队来到桥头的冲锋出发地。韦杰则带领连队,准备好就地筹集的竹筏、麻绳和从教堂里临时拆下来的板凳、桌椅板、床板、门板等材料,待命行动。拂晓的时候,部队开始总攻击。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我们12个人飞奔上桥头,冲向桥面。桥上被烧的木板还在燃着火焰,铁索在摇晃,几乎要把人甩下桥去。我大喊一声:“同步前进!”以减弱桥身摇晃。然后我们一阵风地向前冲,灼热的火焰闪开了一条火路。我们冒着弹雨,迅速接近对岸桥头,向敌人扔了几颗无柄手榴弹,并穿过燃烧的桥头,追赶逃跑的敌人。

敌人向泸定城方向跑远了。我们留下3个同志牵制敌人,我和其余同志立即登上桥头右侧的高地,占领了制高点,掩护部队过桥。我们12个人,胜利完成了任务。我们之中有6个同志被不同程度地烧伤了。我们挑选来的突击队员,都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的老侦察兵,有高度的阶级觉悟,他们都是在山区里长大的农民子弟,还在家里劳动的时候,赤脚爬山攀崖、过沟越涧,走吊桥独木桥,都已经不在话下,所以能够胜利地突过泸定铁索桥。

说明:覃应机回忆录《硝烟岁月》,1991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二、悼念覃应机诗:

身殁精神在,灰撒红河清。

功业垂不朽,遗志生者承。

    说明:此诗录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金本毅撰写的《一位老红军的电力情怀∕覃应机与广西电力工业》一文,为一首悼念覃应机长诗中的几句,原载《广西电业》2004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