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梅姓网 > 梅氏名人 梅氏名人

少将之梅盛伟

时间:2021-3-10 来源:家谱馆梅姓展区
梅盛伟(1914—2001),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军政治部宣传员、师文印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股长、科长,天全独立团团长,后方纵队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红四军政治部保卫部秘书。

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文印股股长,第一、第二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总务处副处长、直属供给处政治委员,第三十四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十四旅七十一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二团副政治委员,合江军区第五支队副政治委员,鹤立独立团团长,兴山警备司令员,合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沈阳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加强东北地区的防空,同年8月成立了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任东北防空部队政治部主任。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后,任沈阳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1军、第2军政治委员;交通部政治部主任、顾问组组长。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1年4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人物生平  

交通部原顾问组组长、部党组成员(副部级)。

  梅盛伟(曾用名梅声为)是湖北阳新龙港镇人,1930年4月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八十团政治部主任、红四军司令部参谋,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总务处副处长、直供处政委、太行五分区三十四团政委、二十四旅七十一团政委,合江军区五支队副政委、鹤立独立团团长、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

  新中国建立后,梅盛伟先后担任沈阳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员、沈阳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军、第二军政委,中共交通部政治部主任、党组成员,交通部顾问组组长、党组成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8月离休。

  梅盛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4月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1]  

人物经历

少年从军

家乡人清楚地记得,梅盛伟将军在家是个纯粹的放牛郎,因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受到百姓的拥戴,16岁的梅盛伟丢下放牛鞭参加红军拿起了钢枪。

  2001年12月12日上午,阴冷的天下着毛毛细雨,记者从市区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了阳新县龙港镇政府驻地,在该县县委委员、龙港镇党委书记张纯洁、该镇负责“红色旅游”的副镇长陈敬文的陪同下,走完平整的水泥公路,拐进砂石小道,车子在泥泞村道行驶约摸刻余钟,来到梅盛伟将军的故乡——官庄村梅家桥湾。梅家桥湾二十余户人家呈“对开式”聚居,多系青砖瓦房,亦有人家的房屋内墙为土坯砖结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带着记者一行在一块荒地上驻足,说这个位置就是将军16岁离家从军前的栖身之地。[2]  

80多岁的肖凤仙婆婆称,将军8岁父母双亡,和大他4岁的姐姐相依为命,村里好心人将他姐姐送给离梅家桥不足4里地的一个人家收养,让梅盛伟帮大家放牛,衣食由全村人提供,没有住的地方,村里人便决定让他住进了梅家祠堂。祠堂结构简单,两壁主墙各赖一户人家,只是前后用了些土砖、青石料做成后墙和大门,屋顶高约丈余,面积约30个平方。婆婆介绍说,旧社会的梅家桥在春节前后祀拜祖先或节庆,偶尔会在祠堂里热闹几天,其余的时间,梅盛伟便是“主人”了。

记者在张纯洁的指点下,但见大山绵延如卧龙,恰在梅家桥便到了尽头,只是一处山丘傲立于梅家桥,绵延的大山和突兀的山丘,构成自然界一个奇特的“!”,梅盛伟“故居”便窝在“惊叹号”之间。肖婆婆说,梅盛伟参加红军后,村里人坚信他不会有事,“连老天都‘惊叹’哩”。张纯洁介绍,整个龙港乃至更大范围,熟悉将军离家前的情况,现只有肖凤仙婆婆。老人家耳聪目明腿脚健,笑的时候爱抹泪。她说自己4岁便来梅家桥当了童养媳,那时梅盛伟只有14岁,名叫梅声为。

婆婆记忆中的梅声为“真调皮”,每日有用不完的劲,最大的爱好是爬树,水平到了么程度?婆婆说就是一棵弱不禁风的小树他也能“嗖嗖”几下子蹿上去,在小树正要歪倒的刹那,又轻松地纵了下来。一年四季,梅声为与牛为伴,并和它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天热牵它们去村前流淌不息的桂花河洗澡,天冷呵护着它们不受寒。婆婆说声为吃的是百家饭,哪家先做了饭菜便被叫去吃;穿的是百家衣,谁家给他置春秋季的衣裳,谁家为他添夏冬的物件村里有安排。婆婆说原因很简单,梅家桥几十户人家都出自一脉的亲戚;年龄尚小成了孤儿着实也让人同情。婆婆说她最记得牢的就是寒冬,梅声为喜欢将上身使劲裹紧,再往棉袄上捆一根红布条,“他很少老老实实走路的,最低起步就是小跑。”婆婆语气也有伤感:将军对她的称呼由“小妹妹”变成解放后的“大妹子”和年老时的“老妹”,“岁月不饶人哦!将军‘走’5年了。”

1929年10月初,何长工奉彭德怀之命率红五军第五纵队转战鄂东南来到阳新龙港。肖婆婆当时虽小,但也和全村人一起加入到欢迎红军的人群中。梅声为在热闹的锣鼓鞭炮声中异常兴奋,一会儿说“帽子真好看有八个角”,一会儿叫嚷“五角星真红真好看”。婆婆说梅声为胆子特大,待部队驻扎完毕,他直接找到首长大声请求:“我要当红军!”首长问他为什么要当红军,他回答:“太黑了,红军能为我们穷苦人带来亮光。”婆婆说红军真仁义,征求了他姐姐的意见,还找到乡苏维埃政府了解情况,梅声为最后还找到一位“担保人”为他说情,1930年3月,梅声为真的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婆婆讲:“故居”垮塌了20年,现存留的4块大青石料被村民搁置在长满了野草的荒地右侧。村民们告诉记者,要不是下雨,这里是冬天晒太阳取暖的好地方。

中年封将

16岁从军,参加了反围剿和伟大的长征,抗击日本法西斯站在第一线,打垮蒋介石集团纵横于白山黑水间;共和国年轻的空军队伍和防空建设有梅盛伟的身影,铁路大动脉有了他的足迹。47岁那年梅盛伟最终成为共和国的将军。

  现年51岁的陈敬文土生土长在龙港,由于梅盛伟是龙港惟一的开国将军,加之他在该镇分管“红色旅游”工作,对于梅盛伟的研究不可谓不深。他说1930年4月,红五纵队决定攻打江西瑞昌县城,开始了扩大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行动。参军不到一个月,已易名的梅盛伟听说要打仗分外高兴。他是在行军路上学习打仗的,他向班长向老战士打听战斗具体细节,求教一些作战经验。红军队伍的“传、帮、带”充分发挥了作用,如何隐蔽、接近,如何射击、冲锋等,梅盛伟边行军边吸收,希冀自己在第一次作战中运用出来,争取立功。

两天后红军兵临瑞昌城下,老班长告诉梅盛伟:“我冲你冲,我隐蔽你就隐蔽。”战斗一打响,梅盛伟随数千名红军迎着初春的风雨,迎着敌人密集的子弹,勇猛地冲锋。突然冲在他前面的班长猝然摔倒,牺牲前只给他留下一句话:“小梅,给我报仇。”梅盛伟热血沸腾,端起枪对着敌人射击,并投弹炸哑了敌机枪。但他自己也被敌人的枪弹扫倒在地。梅盛伟对于初战一直引以为憾:一则兄长情谊的班长牺牲了,二则自己战果不大,只炸了挺机枪。

重伤的梅盛伟在家乡龙港呆了大半年,只不过是住在红军医院,他原来的部队被扩编为红八军随彭德怀开拔到了湖南,他和几位伤愈的战友打听到阳新太子在组建红十五军,便找过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红十五军其时共四个步兵营、十二个步兵连、两个枪炮连,计二千余人、一千五百支枪。红十五军成立后,任务紧迫,战斗频繁,红军来自各地,军事、政治水平参差不齐,但又不可能集中部队整训,上级严格要求各团、营、连队要利用一切空闲时间,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战士进行政治思想、军事纪律教育。

梅盛伟以后的职务常和“政治”挂钩,就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参军前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共和国成立后封将,也是在这个时候有了文化“芽子”。当时各连队在每个班设了识字教导员,教战士们识字、写字和讲读小报;以连为单位建立士兵委员会,参与思想教育、战术训练和生活管理。梅盛伟拿出在家“爬树”的认真劲学习一切,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红军士兵。

《将帅长征诗抄》里有一首梅盛伟的诗,曰《捷报传》:前面“顽石”挡道,队后“狼狗”狂叫;空中“鹞子”捣乱,两侧“土鳖”阻挠;神经战奈我何?闯重关传捷报。这首诗简洁明快且形象,打引号的依次为白军、胡宗南、敌机、民团之意。由此可见,伟大的长征,英勇的红军在克服了自然界的万难之中还要遭受来自“引号”们的军事压力,但梅盛伟和所有红军将士那样豪迈地“闯重关”。

在战斗历练中梅盛伟也逐步成为我军的中高级指挥员。抗日战争爆发,梅盛伟随八路军129征战在第一线,分别担任该师第1、第2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总务处副处长、直供处政治委员,大行军区34团政治委员。梅盛伟主张发扬民主,战前尽可能地召开“诸葛亮”会议,反复讨论作战方案,以减少战时牺牲,尽可能给日寇以最大的杀伤。他所在的部队在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战斗力越来越强。

  抗日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蒋介石就急不可耐地跑下山来调兵遣将,企图独吞胜利果实。1945年8月中旬,奉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命令,梅盛伟随部队挺进关东,在白山黑水间施展军政指挥员的才能,博得了张闻天等领导的赞扬和赏识,先后在民主联军组织部、合江军区任职,活跃在关东大地,活跃于剿匪和保卫根据地的烽火硝烟中。

现年66岁的村民陈喜玉告诉记者,她的公爹梅耀德,就是在梅盛伟担任合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期间去“投靠”他的。公爹年轻时和梅盛伟是一对极要好的放牛娃,一对铁杆朋友。“可公爹命不好,又回来了。”陈喜玉说她的公爹受不住东北的严寒,梅盛伟虽极力挽留,梅耀德还是回到了梅家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纯洁称“这个时期的将军,整个阳新都熟悉”。张纯洁说梅盛伟任沈阳军区防空军政治部主任,1950年组建东北防空部队并任政治部主任,当年11月1日,该部队一举击落4架敌机,在随后的战斗中,共击落敌机11架,击伤69架。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后,梅盛伟任沈阳空军政治部主任,中国空军第1军、第2军政治委员。1995年5月离休前,是交通部政治部主任。

  1961年,47岁的梅盛伟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魂归故土

梅盛伟将军对家乡充满感激和眷恋。2001年4月4日在北京病逝,后与夫人合葬在阳新烈士陵园。

1953年冬的一天,“惊叹号”变得七彩斑斓,桂花河水也在欢笑地流淌,肖凤仙婆婆说,梅将军和妻子张静“突然间回来了”。离开故土23年,梅盛伟正值壮年,身高1.80米,体态魁梧。婆婆说将军脚蹬一双锃亮的长统军皮靴,很威风。他见到肖凤仙竟一眼就认了出来,亲热地称呼“大妹子,你们还好吗?”婆婆说将军的“发音”变了,是龙港话和普通话的“夹生音”。第一次回故乡,将军进了梅家桥的每一个家庭,如同16岁以前进出那样随意和自然,和家乡人聊了一整天,将军才腾出时间走进“故居”,一呆就是一个小时。

  官庄村支书肖唐炎对记者讲,将军每次回来,都爱在“故居”呆,那种“呆”其实就是静坐、沉思,至于将军是什么心境,没人问也没人去猜,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将军对“故居”乃至故乡情有独钟。1980年将军回故乡,肖唐炎在部队搞会计,“是个8月份的样子,将军想吃红苕,还是我下地去挖来的。”张纯洁、陈敬文、肖唐炎等人告诉记者,从1980年至1993年8月,将军“平均每年都回来了”。肖凤仙婆婆也证实:“那是真的,每年回都是我们梅家桥招待的。”婆婆说将军和乡亲们都爱按农村的规矩来,“像他离家前吃百家饭。”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妹子”变成了“老妹”,婆婆说将军每次回必到“故居”静坐,“就是垮塌成现在这模样,将军也会坐在大青石上闭目养神。”

据张纯洁介绍,1982年,红十五军老战士梅盛伟等人发起并组成红十五军军史编辑领导小组,开始收集、整理和编辑《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由于红十五军当时处于我军初创时期,打仗、行军频繁,后来又和其他部队合编,所以保存资料有限;再加上十年动乱,革命文物、资料又遭到不同程度的失散。梅盛伟等老同志在江西省景德镇、九江、德安、湖口、瑞昌,湖北省蕲春、黄梅、武穴、英山、浠水、大冶、阳新、孝感等地区收集历史资料,所以将军才得以频繁回故乡。张纯洁说,在阳新、龙港几个项目的建设中,梅将军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但将军从未提要求修缮他的“故居”。张纯洁认为,“将军让它这样可能是见证一段历史,让它在废墟中和岁月相随。”

阳新县“湘鄂赣边区革命烈士陵园”有三座将军墓,其中之一就是梅盛伟将军,将军病逝后安息于此。张纯洁称,将军夫人张静于1972年逝世,根据将军遗嘱,张静同志的骨灰于同年迁至阳新和将军一起安放。每年数以万计来自各地的游客都会在将军墓前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