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冷姓网 > 冷氏名人 冷氏名人

上海光源束流检测与控制技术部副主任冷用斌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冷姓展区
上海光源束流检测与控制技术部副主任

冷用斌,1972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光源束流检测与控制技术部副主任、束测组组长。

人物简介  

 冷用斌,1972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光源束流检测与控制技术部副主任、束测组组长。

获奖情况  

 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

荣誉称号及择优支持(2007)

主要研究方向  

 大型实验物理装置控制系统及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先进加速器束流诊断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加速器中的应用;高速数据采集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科研工作经历  

 1999年~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进入美国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BNL)参与美国散裂中子源工程研制工作。

主要从事束流诊断技术,以及大型实验物理装置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现负责上海光源束测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任务。

冷用斌家里的照片墙上,有一张已不那么鲜艳,却每每令他目光停驻。那是2004年12月24日凌晨控制室内的画面。团队所有人,高举香槟,微笑干杯。他记得,那是经过三年建设,上海光源“出光”关键时刻,所有人在60小时内,几乎都不眠不休地调试。“大家自发地聚集在这里等着,不愿错过这一刻”。当第一束光毫无差错地在432米的“跑道”上完成运转,当监测显示屏上那代表着成功的指甲盖大小的光斑清晰显现,一切悄无声息,又震动人心。所有人的欢乐,就此定格在照片上。“每次看到都会想,时间过得真快”,冷用斌说。一晃十多年过去,点点滴滴都在心头。同步辐射装置,并不是第一个,可建设如此巨型、高要求的同步辐射装置,国内还是首次,团队经验不足,如履薄冰,只能边干边摸索。还记得,单单为要不要应用“全数字化束测位置测量系统”,研究了整整一年时间。因为英法两国也正在建设这一新技术,尚未投入使用。好不好用,没人知道。最终,经过样机测试、预案设置等充分准备,新技术上马,运行顺利。

如今,“上海光源”改变了许多生物领域科学家以往主要依赖国外装置开展研究的局面。连续两个年度,各地用户利用上海光源测定的蛋白质结构都超过330个,在全球130多个同类型光束线和实验站中名列第一。其他各专业领域,上海光源诞生成果仅在《科学》、《自然》、《细胞》3种国际顶级刊物就发表论文37篇,产生重要国际影响。

“当时大家的想法,就是能做多好,就尽量做到多好”,他还记得,当时要安装一批检测信号的探头,加工完成后,发现与设计尺寸差了1微米,这其实已在精度上下摆动范围之内,可当时无论技术团队还是加工团队,一致通过,重新加工,拒绝这1微米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