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冷姓网 > 冷氏名人 冷氏名人

唐诗人冷朝阳

时间:2021-2-21 来源:家谱馆冷姓展区
冷朝阳,唐诗人。江宁(今南京)人。代宗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不待授官,即归江宁省亲,当时著名诗人钱起、李嘉祐、韩翃、李端等大会饯行,赋诗送别,为一时盛事。五年至八年间为相卫节度使薛嵩幕客。兴元元年任太子正字,贞元中官至监察御史。朝阳诗工于五律,以写景见长。如《登灵善寺塔》:“天花映窗近,月桂拂檐香。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在大历诸才子,法度稍弱,字韵清越”。有集传于世,不见于史志著录。

  唐朝大历四年(769年)的一个秋天,长安举行了一场宴集饯行大会。被饯送东归的人就是冷朝阳。据《唐才子传》,冷朝阳大历四年中进士,可不等到释褐授官,他就说要回金陵省亲。然而,送行那天,和他同年进士及第的20多人来了,著名诗人李嘉祐、李端、钱起、韩翃等社会名流、朝野显贵也来了,成为一时盛事。以一布衣,才名如此,人皆羡之。

  

     为什么冷朝阳以布衣之身就能得如此名声?唐文学家、巴州刺史于邵《送冷秀才东归序》一文中说出原委,一是冷朝阳“深于诗也”。二是与人相处友善,“不复相鄙,愚无闲然”。更重要的是,孝双亲,睦兄弟。百善孝为先,冷朝阳受到人们尊重不是偶然的。

  

     冷朝阳后来曾入潞州节度使薛嵩幕府任从事,又任太子正字,官至监察御史。《唐才子传》卷四中说,冷朝阳“有集传于世”,然集久佚。《全唐诗》录其存诗11首。除代表作《红线》外,还有不少描写山水和送行的。如《宿柏岩寺》诗云:“幽寺在岩中,行唯一径通。客吟孤峤月,蝉噪数枝风。秋色生苔砌,泉声入梵宫。吾师修道处,不与世间同。”此诗把颜色、声响引入诗中,而且把台阶的苔藓生长变化与秋色联系起来。一个“生”字把秋色这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不能不佩服诗人观察细微,联想丰富。

  

     冷朝阳的诗还接近民众,关注民俗。如《立春》诗云:“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流水初销冻,潜鱼欲振鳞。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诗中描写了唐代立春的两个民俗活动,春牛活动流传至今,而戴燕活动已成陈迹,应该感谢冷朝阳诗中为我们存史。《立春》基调是欢快向上的,但是写这首诗时冷朝阳在外地,应当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冷朝阳能诗文,还善于书法。唐兴元元年(784年),名将李晟平定朱泚之乱,收复京师。唐文学家于公异作《破朱泚露布》《吴嶽祠堂记》,唐德宗览而泣下,称叹不已。据岑仲勉先生记载,《吴嶽祠堂记》碑就是由时任太子正字的冷朝阳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