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冷朝阳以布衣之身就能得如此名声?唐文学家、巴州刺史于邵《送冷秀才东归序》一文中说出原委,一是冷朝阳“深于诗也”。二是与人相处友善,“不复相鄙,愚无闲然”。更重要的是,孝双亲,睦兄弟。百善孝为先,冷朝阳受到人们尊重不是偶然的。
冷朝阳后来曾入潞州节度使薛嵩幕府任从事,又任太子正字,官至监察御史。《唐才子传》卷四中说,冷朝阳“有集传于世”,然集久佚。《全唐诗》录其存诗11首。除代表作《红线》外,还有不少描写山水和送行的。如《宿柏岩寺》诗云:“幽寺在岩中,行唯一径通。客吟孤峤月,蝉噪数枝风。秋色生苔砌,泉声入梵宫。吾师修道处,不与世间同。”此诗把颜色、声响引入诗中,而且把台阶的苔藓生长变化与秋色联系起来。一个“生”字把秋色这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不能不佩服诗人观察细微,联想丰富。
冷朝阳的诗还接近民众,关注民俗。如《立春》诗云:“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流水初销冻,潜鱼欲振鳞。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诗中描写了唐代立春的两个民俗活动,春牛活动流传至今,而戴燕活动已成陈迹,应该感谢冷朝阳诗中为我们存史。《立春》基调是欢快向上的,但是写这首诗时冷朝阳在外地,应当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冷朝阳能诗文,还善于书法。唐兴元元年(784年),名将李晟平定朱泚之乱,收复京师。唐文学家于公异作《破朱泚露布》《吴嶽祠堂记》,唐德宗览而泣下,称叹不已。据岑仲勉先生记载,《吴嶽祠堂记》碑就是由时任太子正字的冷朝阳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