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南唐后主只是一个极有文学天分的才子,不是一个治理与安定江山社稷的君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由于后主李煜“好声色,不恤政事”,于是在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以不穿衣服打个赤膊表示诚心投降,宋太祖高兴地接受了:投降,封李煜为“违命侯”,从此,把他幽囚于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终日过着以眼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
李煜一投降,南唐的各个州都也竖起了白旗,归属北宋。唯独卢绛还在坚持抗宋不投降,他率领部下攻占了歙州(今安徽歙县),其曾祖父卢肇在歙州做过刺史,留有贤声,因此他在歙州颇得民心。卢绛就在歙州派遣信使前往各个地方,告知四方南唐还有歙州。他试图据守闽中,兴复南唐,但是天下大势毕章已去,孤掌难鸣,无力成事。虽然如此,卢绛忠于南唐之心却不会改变,誓死抵抗。宋太祖赵匡胤见不能攻克卢绛,硬的不行,便施以软的方法对付,遣其弟卢袭前去做说客劝降(查阅芦塘卢氏族谱,卢绛无嫡亲兄弟,卢袭只能是堂兄弟,而谱上且无卢袭的记载)。不管卢袭是堂兄弟也罢,当时卢绛大怒,斥责卢袭做了不忠不义之人,要把卢袭推出去斩了,以表示自已坚决不投降。后来,在部下的劝说下没有杀卢袭。据说,有说卢绛后来同意归降,随同卢袭见宋太祖而去。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疑点,卢绛不可能投降宋太祖的。据《芦塘卢氏族谱》记载:我祖绛公官兼文武,志矢忠贞,宋太祖内懼其诚,外畏其威,诱至洛阳,立而不跪。宋太祖曰:“汝主已降,郎何不服?”我祖进前数步,高声应曰:“惟知我主李氏而已,岂能识汝赵氏为何如人也。”若是同意投降的话,不可能“立而不跪”,更不可能吐出冒触宋主的铮铮之言。因此宋太祖当即把卢绛推出午门杀了,其实,当时宋太祖对卢绛很是赏识看重,欲收服为已用,但又实在容不得如此英雄豪杰,害怕其有异心,干脆以绝后患杀了,并且斩草除根,敇旨诛灭九族。于是当时分宜观光卢氏合族人闻风潜逃,末逃避的便改为数代通家之好的钟姓。因而在分宜至今流传一句话:一夜之中,毁掉一座炉(卢),造出一口钟。但是,卢绛生有三个儿子,均幸免于难逃离观光了。长子卢钟麟载母携妻率子匿名讳姓避居监湖,后来把湖改为塘,既今芦塘。那时卢绛子孙在建隆年间还不敢称卢姓,更为姓虞,直到北宋雍熙之后,也就是从宜春划出神龙、文标等十乡成立分宜县后,才恢复本来之卢姓。次子卢钟杰与卢钟英各携眷匿名逃避于乾江背蜈蚣松下建宅而居。所以以后,芦塘卢姓人前去观光扫墓祭祖,均会得到观光钟姓人的亲切接待。
卢绛虽然被宋太祖杀了,但史家对其评价很高说:“卢绛鲜克有终。而才略纵横,倔强不屈,殆亦有足取者焉。”因而在句容县东阳镇东建有卢大王庙,志云即卢绛祠。而且在武宁县四十四都有卢绛筑造的磨源陂,拦截河水,可以灌溉良田万余亩,乡民非常感谢他的恩德,特此建立了将军庙世世代代纪念卢绛。
卢绛虽死犹荣。千年之后,他与夫人杨氏被卢氏后人迁葬于芦塘石口里岭上,坐西北向东南,夫妻同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