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刘姓网 > 刘氏名人 刘氏名人

刘氏名人-文学家刘半农

时间:2021-2-05 来源:家谱馆刘姓展区
简要介绍:刘半农(1891年5月27日-1934年7月14日),原名刘寿彰,后改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字半农,号曲庵,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江苏江阴南沙镇马桥村殷家埭(今属苏州市张家港市)人,现代著名诗人、杂文家和语言学者,中国早期摄影理论家。音乐家刘天华、刘北茂之兄。1917年5月1日,《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三号上发表刘半农的文章《我之文学改观》,参与倡导新文学运动,并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的文学改革措施。1920年9月,时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写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诗,首创了“她”字,并第一次将“她”字入诗。1925年秋开始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主要著作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半农杂文二集》等。1928年为了庆祝东北大学建校6周年为《东北大学校歌》作词,1934年7月14日在北京病逝。 刘半农,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城内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慧过人,6岁能作对联、咏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成绩优异。

清宣统三年1911年应聘回母校翰墨林小学任教,并与吴研因等编辑《江阴杂志》。辛亥革命中,赴清江参加革命军,任文牍。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而返乡。同年3月,刘半农与其弟刘天华至上海谋生,在开明剧社任编辑。

民国二年(1913年)春,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他勤奋写作,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介绍安徒生、小仲马、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民国六年(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  

1925年,刘半农获博士学位时的毕业照,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同年夏,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同年3月,在《新青年》发表《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

民国九年(1920年)春,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

民国十年(1921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攻实验语音学。

民国十四年(1925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8月,刘半农在回国的海轮上,写下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同年秋,刘半农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奠基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与钱玄同等12人联名在报纸上发出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并书写墓碑墓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6月,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冒着酷暑沿平绥铁路深入绥远、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上"回归热"病,7月14日在北平逝世,年仅4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