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刘秀是刘邦九世孙,是南阳郡的地方豪族。新莽末年国家动荡,各地寇盗蜂起。地皇三年(22年),刘秀在南阳郡的舂陵乡(今湖北枣阳)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25年,在柏乡(在今天的柏乡县固城店镇南的千秋亭旧址处[2])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国号为“汉”,史称东汉。此后,刘秀逐步扫平各方势力,最终统一中国。刘秀在位三十二年,社会逐渐从新朝末年的动荡中恢复,故称“光武中兴”。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逝世于雒阳。
刘秀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称帝之后遣众将攻伐四方,往往能从前方上报的排兵布阵形势中发现问题,有时因前方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便为敌人所败。此外,刘秀待人诚恳简约,宽厚有信,窦融、马援等均由此归心。对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内迁入塞,分置诸部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缘边八郡,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但此举也成为东汉朝廷和民众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东汉与北匈奴的战争中南匈奴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谈不上替东汉守卫北边。到了东汉中期由于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边不断发起暴乱,对东汉北边边防乃至北方内地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从而成为东汉北边的一大边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