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奇对宋朝理学的贡献
林祥金 林小牧
一、林之奇的家族
由黄启权先生主编的《三坊七巷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是一本全面知晓福州三坊七巷历史的绝好资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史实的断层等原因,其在阐述宋代理学家林之奇籍贯时,是这样定位的:“字少颖,号拙斋,世称三山先生。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故宅在文儒坊甘液坊(《三坊七巷志》339页)”。林之奇是侯官人不假,但不是福州市区人,而是闽侯县南屿镇水西林人。水西林位于闽侯南屿锦溪之北,太平山之南的区域。
水西林始祖是五代柴周奉节令林敬德,系九牧林长房苇公的后代。林敬德,字文蔚,号冠英,生于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已亥十二月二十二日寅时,柴周时为奉节令,封擢为宣德郎。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后,识时务的林敬德弃爵归闽,首居泉州,再居莆田,三由莆田迁往福州南街石井巷甘液坊。宋乾德五年丁卯(967年)四迁居南屿榕屿村(下屿),宋开宝八年(975年)五定居北屿水西林,宋咸平四年辛酉(1001年)四月二十六日子时卒,享年六十二岁,葬于历山。
为什么水西林始祖林敬德在迁徙了多个地址后确定定居在水西林。这是因为林敬德知道,家族要传承成为名门望族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要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对于闽侯的耕读条件知名学者陈章汉先生在他为水西林家族写的《翠旗衍秀》中有过精彩的描述:“在未有福州城之前,闽侯的昙石山一带,便有先民在闽江边点亮不灭的神灯。经半个多世纪的八次考古发掘,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福州先民就在这里过着渔猎山伐的氏族聚居生活。闽都文化和福建海洋文明都从这里发祥。昙石山高不过20米,却自有其人文高度。三坊七巷南后街石拱门的一对楹联这么写道:城开闽越源溯昙山,听浩歌一路;凤翥江南龙腾海左,驰俊彩九州”。直接说到水西林家族,陈章汉先生更是赞叹道:“每次来访,我都会驻足八字墙的外立面前,细细端详墙上的明代彩绘耕织图。那曲伸有致灵动无羁的双钩,那历四百年不逊其色的用料,让人莫名惊诧之余,我一遍遍地体味到了,负责任的祖辈先贤们,是以一种难以磨灭的艺术暗示形式,寄希望于子孙后代:能求取功名,则经邦济世,不遗余力;未能出仕者,则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了耕读传统外,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物质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林敬德选择水西林定居与此有关。因为南、北屿在旗山下,这里河渠港汊纵横交错,水陆交通便利;良田沃野广阔,物产丰富。赤鲤、银鱼、笋丝、紫姜、荔枝、桂圆、柑桔是这里的特产。著名的鱼米之乡,直接促进了文教事业发展,并形成名门望族的物质基础。
水西林的发展正如始祖林敬德所愿,其定居水西林的后代秉承了耕读的优良传统,代代延续,终于淮公房在七世出了林之奇,奠定了福州名门望族的地位。
一 世
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福建早期理学传播史上,林之奇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首先,他是中国历史上儒学大师司马光的第三代弟子,接受了吕本中的正统的理学教育,他的理学著作《尚书解集》《拙斋文集》《观澜集》《道山纪闻》《春秋周礼讲义》《论语注》《孟子讲义》《扬子讲义》为朱熹等南宋最伟大的理学者所仰慕。其次,他将理学教授给了吕祖谦、黄榦等弟子,并影响到朱熹等伟大的理学家。南宋理学的“东南三贤”中的朱熹、吕祖谦受到过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