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埴编年考略
黎埴,新旧唐书无传。《 元和姓纂》 记其为黎干之孙,黎煟之子,但生卒年月无记,推算干公卒(779年)前他已出生,至少活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后)。
埴中进士时间正史亦未见记载,据递步族谱记:“黎埴贞元中登进士第,为翰林学士,有时名”。查贞元为唐德宗年号,共21年(785年正月~805年8月)。贞元中不是贞元中间(时点数),而是贞元期间(时期数)。黎埴中进士约在贞元15年后,年纪在25~30期间,是人生最富活力时期。
据广信宗亲发现的黎埴目前最早史料是在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八月二十二日为七叔黎烛写的碑文《唐故黎处士(烛)墓志铭并序》,署名"第七姪、孤子、前监察御史里行埴撰”。可见在干公孙子辈中他排行为七,其父黎煟已卒(寿享73~75岁),时本人约50岁左右,仕途不甚得意(前监察御史里行),身体也不大好,从“埴荒棘羸疾,力纪年月,故不及文”碑文略可推知。
大和九年(835年),对唐朝和埴公都是一个难忘的年头。本年十月十二日,黎埴由右补阙充实(翰林院)。入院甫一月,当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甘露事变”发生,三天中,黎埴、罗让等人府中资产被乱军洗劫一空。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公似自此否极泰来:开成元年(836年)至五年(840年),一直稳居翰林院,且名次不断排前:元年排第五,二年排四,三年排三,四年、五年排二,可谓一年一步台阶;与其同班在院的陈夷行、周墀、崔铉等出院即先后拜相,公亦于五年三月拜御史中丞出院。
开成二年(837年)二月十日,黎埴在院內“加司勋员外郎,见《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本月二十日,黎埴为二叔黎燧迁葬洛阳撰写碑文,署名第七姪、翰林学士、朝议郎、右补阙内供奉、上轻车都尉黎埴撰。因燧葬洛阳,埴在京城,寄题在前,故未称前十日所加的司勋员外郎。史料见《唐代墓志汇编》《河南府士曹参军黎公(燧)墓志铭并序》;同年(837年)八月三十日奉敕撰《唐故赠陇西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并序》,署名翰林学士、朝议郎、尚书司勋员外郎、上轻车都尉。史料见《金质文新编.卷七五九黎埴.裴延翰》。
开成三年(838年)正月十日,加知制诰(给皇帝撰写诏书);本年十二月十八日,赐绯;同月二十一日,加兵部郎中。
开成四年(839年)十一月六日,迁中书舍人,仍值翰林院。史料见丁居晦《翰林学士壁记》,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
开成五年(840年)二月一日,赐紫;三月十六日,拜御史中丞出院;同年六月,以御史中丞职上谏《出使官不得乘檐子奏》。史料见《唐会要》卷三一,《全唐文》卷七五九。
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是埴公自登第入仕以来首次外放藩镇之新纪年。据广信宗亲发掘的《唐苏州海盐县令卢君亡夫人陇西李氏墓表》载,李氏系埴公夫人之亲姊,于会昌元年四月四日殁于苏州官舍。讣告由姑苏发到福建并请埴公撰写墓表。墓表署名“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黎埴撰”。李氏丈夫卢绘撰墓志铭,铭中曰:“姨妹适寿春黎埴。黎公历任近密,迨今廉镇福建。昨正初道路,集绘于嘉兴,路岐徘徊累日,时夫人旧疾发动……”两姨夫撰文透出若干信息:〈一〉黎埴会昌元年开年即除福建镇守使,迅即赴任东南;〈二〉上任路线依稀可见:辞京兆经蓝田(凭吊祖考干公),走商洛官道过南阳,经阜阳到寿春(告祭列祖列宗),从合肥东向湖州(黎燧殁葬地)至嘉兴与苏州南下的卢绘相约唔面,再从浙闽沿海南下福州接任。〈三〉嘉兴会面时间约在元至二月份,值姨姐旧病复发,埴夫人留下照拂阿姊;四月初李氏不治时,埴已在福镇任上视事,不克前来吊唁。其余如黎公历任近密,可作上述开成年间升调频繁,赏赐厚丰及随后宦途看好之注脚。
埴公闽镇任期多久?颇难考校!据清吴廷燮《唐方镇年表》载:“福建观察使系唐扶于开成元年至四年(836~839年),卢贞于开成四年闰正月(因唐扶死于任,笔者注)至五年(839~840年),黎埴于会昌元年至三年(841~843年)。今按,林杰之谒唐扶在开成四年前,谒卢贞应在会昌二年。谒卢贞时埴在座,益正值交代之际,时李远以卢贞从事身份亦在座。《唐方镇年表》所列卢贞、黎埴任福建观察使时间稍有误差。会昌二年再入为监察御史。”据此,黎埴卸任福镇应在会昌二年(842年),回京莅任监察御史,由卢贞再接闽使。史料见《唐方镇年表》及《太平广记》卷一七五。
会昌三年(843年)后,黎埴任迹不详。现仅见《宝刻类编》卷六《浯溪题名》记有黎埴,为大中元年(847年)七月二日。《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五一《江南东道福州》亦引此,谓:“当是外任行此,抑罢福刺时路出此处”?查浯溪在湖南西南今永州市祁阳县,唐时元结著有《浯溪铭并序》。此地距福州甚远,黎埴赴离任不可能途经此处(即令当今交通便利绕道旅游亦是不允许的,遑论古人)。这就或有另一种可能:再外放附近江南某镇。还是广信宗亲前不久从《广东通志》查到,韶州府(今韶关)刺史名单列有黎埴,惜无纪年,只能据浯溪题名时间847年推算,黎埴于会昌二年842年卸任福刺,五年时间未有记录,这期间完全有可能再外放一任刺史。如果刺韶州,则时间、地点、路线与事实俱相吻合。847年应是卸任回京途中,顺道慕名去浯溪观赏(也许还有致仕择地之考量)。兴之所致,题名留念,亦不负此生名士一场!当然这得以今后发现史料作定论,读者诸君幸勿抡枪使棍为祈。
末了,还有一桩悬念未交待:埴公加右散骑常侍究是何时?唐刺史考以为是福刺后,其并未考出最后一任为韶刺,故埴公刺韶目下尚为孤证;公以从三品官阶之右常侍致仕,避地河南徙居递步又系何年何龄?迄今亦无资料佐证。只能相期异日地下宝藏之发现!浯溪题名时公已届古稀,倘若大中八年(854年)《淳熙三山志》不是赝证,春秋当近耄耋高龄。递步谱载,埴公卜居递步,乐其山水,筑坛誓神,祭告祖宗!窥一斑而知全豹,足见我公彼时生命之活力与张力!斯享大寿当是不争之史实。
黎胜奇
丙申深秋于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