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季姓网 > 季氏名人 季氏名人

董事长季克良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季姓展区
简要介绍:季克良是中共党员和高级工程师。1964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食品发酵专业,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工作至今,曾从事茅台酒的生产技术、科研、质量管理、党务等工作。2011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季克良就茅台酒的相关问题向全国消费者和媒体做出回应。中文名:季克良

国   藉:中国

籍   贯:江苏南通

出生日期:1939年

职      业: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

毕业院校: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

主要成就:五一劳动奨章   全国劳动模范   优秀企业家

在近50年的时光里,茅台与季克良慢慢交融在一起,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茅台也成就了季克良。他成为茅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第一个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的人,在茅台酒厂的悠悠岁月中揭开了茅台酒的神奇工艺之迷,成为了世界级酿酒大师、著名的白酒专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季克良对国酒茅台及中国酒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获“优秀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2年3月22日,在2012全球白酒发展论坛上,季克良声称“茅台中含有1000多种微量元素,这是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外国名牌蒸馏白酒都无法相比的”。

【个人履历】

  1939年4月,季克良出生在江苏南通。1960年,季克良考入了当时的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食品发酵专业。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前身是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这个院系是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相关科系共同组建的,1958年该系整建制迁到无锡。  

  就在1963年,茅台酒的质量出现了波动,这引起了周恩来总理和原国家轻工业部的极大关注,周总理指示要求选拔、培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茅台酒厂,以便跟踪研究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总结其特点和规律,保证品质。  

  1964年,刚刚毕业的季克良被轻工业部选拔、分配到远在贵州的茅台酒厂工作。经过近一个星期的颠簸,季克良第一次踏进了茅台酒厂的大门,这一干就是47年,小季成为老季,又成为了今天的季老爷子。  

  季克良来到茅台酒厂的时候,正值酒厂的低谷时期,当年产量只有220吨,亏损则高达84万元,人员只有300多人。1981年,季克良被任命为副厂长,1983年,他成为茅台酒厂的厂长。  

  1985年,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行政工作的季克良主动辞去厂长职务,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  

  1991年任厂长兼厂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同时,季克良还是我国著名评酒专家,曾任全国第四届、第五届评酒委员,中国白酒协会常务理事,中共十五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知识分子。  

  1992年、1995 年全国食品工业优秀企业家;全国 “ 五一 ” 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贵州省有突出贡献的国企经营管理者;从1999年到2002年茅台年销售收入从6亿元上升到20多亿元,稳居全国第二,远远超过第三位品牌。  

  1995年被评为“中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曾发表白酒技术及企业管理论文数十篇。  

  1997 年当选十五大代表,是贵州省第九届人大代表,省七届政协常委。  

  1998年,金融危机剧烈冲击加上山西朔州毒酒案爆发,使得整个中国酒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连一向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茅台也出现了滞销。当年5月,季克良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公司党委书记,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于一身。  

  2001年8月27日,贵州茅台挂牌上交所,并在之后成为中国A股市场为数不多的“百元股”之一。这一年,茅台酒厂实现了产量6000吨。  

  2003年,茅台产量首次突破了一万吨,这也是当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对茅台的期望。在产量突破万吨举行的庆祝活动上,季克良感慨万千,“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他说。[2]  

  2011.10 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集团)董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贵州省酒业高级技术顾问、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  

【相关文章】

  1、茅台董事长季克良:与国酒相伴的无悔人生  

  1937年, 我国考古学家曾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我们祖先最早种稻种黍的目的,是为酿酒而非做饭 ……。吃饭其实是从饮酒中带出来的。"人们先是发现采集而来的谷物可以酿造成酒,而后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谷物,以便保证酿酒原料的供应。这个观点的依据是这样的: 远古时代,人类的主食是肉类不是谷物, 既然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对人类种植谷物的解释可能也可另辟溪径。 到底是先有饭还是先有酒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酒的历史源远流长,酿酒人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