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家季国标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季姓展区
季国标,化学纤维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我国化纤工程技术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主持了保定化纤厂、南京化纤厂、兰州化纤厂和仪征化纤联合厂的建设。参与组织制定我国20世纪后期化纤发展的总体规划。90年代初参与组织领导“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国产化”专项评估、论证。发起组织并定期召开北京国际化纤会议,在国际化纤业界享有盛誉。
人物简介
季国标,1932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父亲是一个小商店的店员,
家境比较清寒,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1938年人东林书院读小学,而后在辅仁中学念中学。194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先后就读于工业管理系和纺织染化系。1951 年院系调整,转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次年毕业。在大学期间,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大学毕业后,季国标分配到青岛印染厂实习。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纺织工业部为了发展中国化学纤维工业,选派季国标等6名青年去民主德国学习化纤技术,回国后,在保定化纤厂任技术室主任,协助厂长主管全厂的生产技术工作。
1958年秋,化工、纺织两部组团去日本考察化肥和化纤生产技术,由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任团长。出发前,周总理亲自接见,交待任务。考察团回国,向周总理汇报后,国家决定筹建北京维尼纶厂。
1963年,季国标被调到南京化纤厂任副总工程师,在技术上主持建设和生产准备工作。
南京化纤厂建成投产后,季国标于1965年被调往兰州化纤厂参加筹建,为此又被派到英国学习合成纤维生产技术。学成回国后,担任兰州化纤厂副总工程师,直至工厂建成。
1973年,调纺织工业部,先后任化纤办公室工程师,成套设备进口办公室副主任,建设局副局长,化纤局局长,外事局局长,中国纺织机械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等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季国标曾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纺织工业部科技委主任,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技术专家。1993年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注册的高级化纤专家资格。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2000年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2004年荣获由中国工程院管理和承办的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简历
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工业管理系、纺织系学习。
1952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
1952-1954年,青岛印染厂技术员
1955-1956年,在德国学习人造纤维技术。
1956-1960年,保定化纤厂技术室主任。
1963-1965年,南京化纤厂副总工程师。
1966-1967年,在英国学习合成纤维技术。
1967-1973年,兰州化纤厂副总工程师。
1973-1990年,纺织工业部高级工程师、局长、副部长;仪征化纤联合厂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
1991-1997年,任全国政协科技委副主任。
1993年,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高级化纤专家资格。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主席团成员,农业、轻纺、环境学部主任,到2000年连任三届。
2004年以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部长级专家。
技术成就
季国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在保定化纤厂、南京化纤厂和兰州化纤厂主持技术工作,历时14年。
在保定化纤厂,季国标任技术室主任,并作为中方的技术负责人同德国专家合作。勤学苦干,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探索和掌握了浸渍、压榨、粉碎联合设备等新技术。参与主持了中国第一条国产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的设备鉴定。保定化纤厂建成投产后,他被评为建厂功臣。
1961年,中德关系紧张。在外贸部的组织下,他代表中方和德方就合同总体结算进行技术谈判。通过与国际同类的各种技术和设备对比,从价格上据理力争,迫使德方退还我方1400万马克。
1963年,南京化纤厂开始筹建。季国标任该厂副总工程师,在技术方面负责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该厂首次采用中国自力更生设计、制造的粘胶纤维成套设备。在纺织工业部的支持和组织下,由季国标负责同有关纺机厂和设计院一起,从事这套设备的试车鉴定、技术改进、软件编写、技工培训和投产运行等工作。该厂成功地应用棉浆、长束精练和二硫化碳回收技术,纺出了优质的人造纤维。
1962年,这套国产生产线投产成功后在新乡、吉林等化纤厂推广采用。南京化纤厂投产后,被国家建委誉为自力更生建设的“样板厂”,召开现场会,介绍他们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1965年,季国标又奉调去筹建兰州化纤厂。
兰州化纤厂是从英国引进成套设备建设的。季国标任该厂副总工程师,是这套设备的对外谈判和技术总负责人。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几十名英国专家全部撤走,项目面临瘫痪。“文革”期间,刚刚被“解放”的季国标承担了原由外国专家组承担的工作,完成了安装、调试、编写软件、培训和生产运行等工作。特别是因原料丙烯腈有限,只能以四分之一负荷开车,大量技术条件都需要重新测算、设计和试验。另外,在培训中,要让受训人员掌握这样先进的自控技术,工作难度也很大。季国标夜以继日地连续奋战几个月,终于和大家一起掌握了这套当时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取得了一次试生产成功的佳绩,质量和单产达到和部分超过了英国同类工厂的水平。这套技术后来在1976年应用于上海石化总厂,季国标到此蹲点、技术指导一年,攻克了不少难关,直至顺利运行。
1973年,季国标调纺织工业部,参与辽阳石油化纤厂、四川维尼纶厂等四大石油化纤工程的总体筹划、出国考察和一部分项目的对外技术谈判等工作。
1978年,仪征化纤联合工厂开始筹建,季国标又被任命为该厂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在技术上负责总体策划、方案审定、技术考察优选、设计谈判、人员培训和生产准备。他和其他专家们一起,经过货比几家、艰苦谈判,优选和建议引进的聚酯和抽丝的技术和装备,总价比其他外商的报价节省了2000多万马克。此后的实践表明,这些装置是先进可靠的;抽丝设备立足国产,也非常成功,为仪征化纤联合厂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仪征化纤联合厂是20世纪70年代国家计划引进的22个重点项目之一,曾因建设项目集中,国力一时不及,有人向国务院提出要撤销这个项目。季国标等同志积极建议采取缓建和分期建设,为此被派到德国和合同对方谈判,达成了分期建设的协议,把项目保留下来了。
每次到国外选购设备、与外商谈判签约,季国标都要货比几家,比较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比较经济性、商务和价格条件,对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心中有数。在谈判中以理服人,力争以对我方有利的条款达成协议。他深有体会地说:一定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我们谈判的好坏关系太大了,一个合同节省或吃亏几百万乃至一两千万美元是常有的事。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磨炼,季国标对化纤工业的建设、运行与管理经验日益积累,对化纤事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规划实践
早在20世纪70年代,纺织工业部筹划建设“四大化纤”时,季国标就和有关专家一起,提出品种应以涤纶为主,兼顾锦纶、腈纶、丙纶,减少维纶;抽丝设备可引进技术和自主建造相结合,立足国产化;化纤和原料的产能应大体平衡等建议。这些建议经当时的纺织工业部领导采纳,形成了一个时期的技术政策。
80年代初,季国标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主抓化纤工业的发展规划、生产运行和科技工作。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参考国外经验,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化纤工程技术的意见和方案,实施情况良好。
1990年前后,他主持制定了“八五”、“九五”化纤发展总体方案,包括从原料到抽丝的总量、分量、大中型企业布局、技术路线、前后配套,及时把握建设氨纶、非织造布工业等建议,得到纺织工业部和国家的支持,成为1990-2000年化纤发展规划的基础。
90年代初,国务院经贸办批准设立“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国产化”专项,总投资14.86亿元人民币,国拨外汇1.56亿美元,引进7项关键主机,分到21个子项,由20家纺机企业承担。季国标任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和组织了与国外多家技术先进的公司会谈,优选合作对象,研讨合作方案,相应制定中国纺机企业的技术改造方案。这个项目引进的高新技术现已大部分实现国产化,对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由他负责调研、参加技术决策和实施的重大项目还有:
仪征化纤1.5万吨/年涤纶生产线;
上海石化4.5万吨腈纶设备;
涤纶POY和DTY;
气流纺和筛网印花等。
学术交流
季国标积极组织推进中国纺织、化纤、纺机工业与世界同行建立和发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1984年,季国标参加了在奥地利举办的国际化纤会议,结识了一批国际化纤业界的知名人士。会后,就设想组织一个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化纤会议。在纺织工业部领导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支持以及国际化纤界众多朋友的协助下,他具体主持组织了北京国际化纤会议(近年已更名为中国国际化纤会议)。
1985年举办第一届,到2006年已经举办12届,和奥地利的国际化纤会议一样,成为国际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两大国际性化纤会议之一,对促进中国化纤工业发展、技术进步、对外合作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季国标担任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主席 此外,季国标还多次到英国、瑞士、日本、奥地利、土耳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化纤、纺织科技会议,并且应邀做主题报告。他还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化纤权威科技刊物上发表过20多篇论文,和国际化纤界有广泛交往,享有盛誉。
1993年,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季国标注册高级化纤专家资格。这不仅是对他本人技术成就的肯定,也是中国化纤工程技术在国际上地位提高的一个有力体现。
1992年,香港爱国纺织企业家查济民在内地设立桑麻纺织科教奖,季国标被委任为高级顾问、桑麻基金会内地受托人小组召集人。桑麻奖对促进科教兴纺有积极影响。基金会每年举行一次颁奖会,邀请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组织学术报告会和获奖人座谈会,并且出版会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
2004年,第83届世界纺织科技大会在上海举行,由东华大学承办。季国标被推举为大会主席。大会以“高品质纺织、高品质生活”为主题,设学术交流、技术论坛、产业论坛等9个分会场,来自32个国家的600多位纺织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会议,254位学者做了学术报告。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受到国际纺织科技界的赞誉。
技术研发
1992年,季国标从领导岗位退到二线。虽然行政性事务工作减少了,但技术工作依然繁忙。他作为工程院院士,在化纤和纺织的工程科技领域仍热心参与许多全国性、地方性、大学、大企业和国际性的重要技术活动。
他兼任山东省和天津市政府科技顾问,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帮助和支持他们制订发展规划,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确立和评审大型科技项目,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并去讲学。
1999-2001年,在中国工程院领导下,季国标提出和主持了“推进化纤在相关产业的应用”的咨询项目,该项目有40多位跨学科、跨产业的院士、专家参加。
优秀品质
季国标在家乡上小学时,正值抗日战争,无锡被日军占领。他亲身经历了日军的奴役,他的姐姐在战乱中被日军的流弹打死。他从此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仇恨化为刻苦攻读的毅力,立志建设强大国家。上中学时,他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学生运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更使他深深地懂得只有推倒“三座大山”,国家才有光明复兴的前途。为此,他格外努力学习,为以后的深造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上海解放那年,他高中毕业,考入了交通大学。季国标在大学学的是染整专业;毕业后,正逢国家大力发展化纤工业。他服从工作需要,为改行转业加紧学习化学纤维专业知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建设保定化纤厂和兰州化纤厂,季国标有幸获得了两次出国培训的机会,前往德国和英国学习,回国后又承担起和外国专家组对口合作的任务。他抓住机遇向外国专家学习,从而掌握了比较全面的化学纤维技术知识,为后来从事领导工作创造了条件。如今,他虽已年逾古稀,工作依然繁忙,但仍然一如既往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努力学习,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经常学习到深夜,从未懈怠。
感人事迹
季国标参加工作至今已有50多年。在这期间,对他影响最为深刻的是1958年秋赴日本考察前周恩来总理接见考察团成员时对中国发展化纤工业重要意义的阐述。他始终把周总理的殷切教导铭记在心,以此鞭策自己为祖国的化纤事业不懈努力。在南京化纤厂工作期间,他自恃年富力强,不知疲倦地抓设备调试,抓技术培训,抓操作练兵,抓规章制度,终因过度劳累,以至肝炎发作,过了急性期仍毫不在意,直到生产线投产成功才被钱之光部长敦促着去治疗。
季国标题词 筹建兰州化纤厂初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是漏雨的草棚,吃的是杂粮;加之“文革”的冲击影响以及几十名英国专家因为政治原因全部撤走,他不得不承担起外国专家组的工作,因工作繁重紧张,以致患了中耳炎也未能及时治疗,终使左耳膜穿孔致聋。
1973年,季国标调纺织工业部参与辽阳石油化纤厂、四川维尼纶厂等四大石油化纤工程的总体筹划、出国考察和对外技术谈判等工作时,他白天谈判,晚上准备合同文稿,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在纺织工业部领导的鼓励下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现在虽已退居二线多年,仍然在为化纤工业的发展勤奋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