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吉姓网 > 吉氏名人 吉氏名人

长乐拔贡吉逢孙

时间:2021-2-03 来源:家谱馆吉姓展区
吉逢孙(1869—1952),字竹楼,广东长乐县(五华)华城北门维新村人,生于清同治八年。少年时,品貌俊秀,聪明过人,七岁入北门私塾,继而考入金山书院,攻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等。20岁考中秀才,后参加州试、省试均获好成绩。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优廪生的资格,赴京考取丁酉科拔贡。金榜题名,誉满乡邦。县署及士绅,同宗亲属,在吉逢孙祖屋门坪外,树起楣杆,以资垂念。

     吉逢孙考取拔贡后,并未以“学而优则仕”谋求高官厚禄。他因受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提倡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有所觉醒;从报刊的“科学救国”文章中,受到维新思想的启发,立志事教,兴办新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接受知县的委派,出任筹建新校舍的副总办。他不辞劳苦,向各方筹款,购买材料,在紫金山下,兴建校舍。仅两年时间,完成上下两排相连五栋的教室和宿舍。1905年夏天,两广学务处丘逢甲来县视察,对长乐县的教育设施,热情赞许。吉逢孙雄心勃勃,锐意进取,当年冬又协助知县王景沂开办长乐第一期师范传习所。1906年,师范传习所迁入紫金山新校址,吉逢孙被委任为监督(校长),并开办第二期师范班和体育班,为乡镇学堂培养了大批教师。

     吉逢孙还向知县提名推荐,派魏锦新往日本学理化,江爱其往上海学音乐,魏灵圣、吉贻孙、张鼎新入广州师范,毕业后担任本县中学教员。吉逢孙常与主张维新的李吉庵、胡俊渊同心协力,创办县立初等模范小学堂,并商讨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分头到水寨、安流等地发动士绅筹办高等小学,改私塾为初小。尽管当时有许多封建官僚劣绅把持教育,也阻挡不了新学的兴起。县内圩、镇、乡、约的私塾、书院,纷纷改办高小、初小,旧教育逐步被抛弃。

     宣统三年(1911),长乐官立中学堂(五华中学的前身)筹备就绪,吉逢孙出任校长,向全县招考新生,学制为四年,聘请了一批有专业知识的教员任课,为兴办新学更上一层楼。民国三年(1914),长乐县改名为五华县,吉逢孙先生任五华县劝学所所长,兼任县立中学校长。民国六年(1917),吉逢孙又亲自创办了县立女子小学,将河口学捐项下,每月拨给百分之七为该校经费,解决女子上学难的问题。他一手抓五华中学的教学工作,一手抓全县小学的基础教育。为了检查教学质量,他亲自命题,带试卷到河口高等小学、安流高等小学进行国文考试、评卷,对成绩好的教员、学生给予表扬、奖励。他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民国五年(1917),主持召开全县运动会,有中、小学师生代表参加,比赛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为五华开创了学校师生体育运动先河,也为五华形成足球之乡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清末到民国十年期间,吉逢孙两度出任五华中学校长,此后,他又担任高中国文课国文教师十余年。1946年任五华县修志局局长,大量收集五华县的乡土、人物等资料。至1948年完成17卷,编书十册,但仅付印五册,其余的未及付印即在解放后被毁失,致使吉逢孙先生数年心血付之东流。吉逢孙曾于1948年主持修撰吉氏族谱。吉逢孙生前曾与广西、陕西的吉氏宗亲联络,书信往来,并曾与广西玉林通曹村的吉仕庭会见,计议两广吉氏联修族谱,及联修祖祠、祖墓,还发出了修谱公告文,但都因时局变更而弃置。

     吉逢孙先生是五华县清末民初维新教育的先行者。他是嘉应州吉氏中,一个有才学的文人,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家庭也比较殷实。吉逢孙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培育英才,桃李满天下。他于1952年逝世,终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