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郝姓网 > 郝氏名人 郝氏名人

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郝平南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郝姓展区
郝平南(1920.12~2012.04),男,直隶(今河北)灵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央广播事业局原副局长,原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离休干部。

人物履历  

编辑 郝平南,1920年12月生,直隶(今河北)灵寿人。

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灵寿县农会干事、组织部部长。

1939年后,任灵寿县农会党、团书记,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县农会党组书记、主任,民运部长兼抗联主任,县长,晋察冀边区政府沙岺子农场副场长,河北宁晋县县长、县委书记,晋察冀边区第十一区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兼正定县县委书记。

1950年后,任绥远省委、内蒙古分局组织部干部处处长,内蒙古陕坝地委书记,河套地委书记、地委第一书记、行政区主任,巴盟盟委第一书记,自治区党委农牧部副部长、农林办代主任。

1964年后,任西藏工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

1979年后,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86年离休。[1]  

逝世  

编辑 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郝平南同志,因病于2012年4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郝平南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1]  

见证河套1954  

编辑 1954年1月17日,绥远省一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撤销绥远省建制。同时决定,撤销陕坝专区,设河套行政区为内蒙古自治区领导下的一级政权,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从此,绥西后套这片河套历史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这片“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的鱼米之乡,便名正言顺地以河套美名著称于世。

此前绥远省人民政府已撤销原米仓县改设杭锦后旗,撤销宴江县改设达拉特后旗。新设的河套行政区辖五原县、临河县、安北县、狼山县、达拉特后旗、杭锦后旗和陕坝镇。

1954年3月,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任命郝平南同志为中共河套行政区地方委员会书记;同年7月兼任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主席。

郝平南同志1921年出生于河北省灵寿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家乡灵寿县、宁晋县晋察冀第11区地委工作,1950年调任中共内蒙古分局组织部干部处处长,1952年9月任中共陕坝地区委员会书记。

1954年是河套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河套行政区成立之后,冠以“河套”的党政军及群团组织日益完善。4月1日,撤销蒙绥军区陕坝军分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军区河套军分区;4月6日,河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9月,河套行政区妇女联合会和河套行政区工会联合会成立;10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河套地方委员会成立。年内,河套行政区文教处、卫生处等单位相继设立;河套行政区保险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河套行政区中心支行等相继建立。

这一年,是河套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的一年。在中共河套地委和行政区政府领导下,全行政区上下大张旗鼓地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贯彻执行“以发展互助合作为中心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从春到秋,初级社迅速增加到113个,入社农户达8万多户,占总农户的76%。各地以互助合作网为基础,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网和农技基层组织,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推行了适时早种、疏播密植、增加施肥、浅浇快轮、合理作物布局等增产措施,推广了半机械化新式农具,从而出现了多处大面积丰产田和高额丰产田。当年粮豆大幅度增产,总产达6亿8千万斤,比1953年增产23.5%。

这一年,按照国家确定的方针,河套地区开始对私营工商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和组织手工业者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年,是河套人民奋发前进的一年,欢欣鼓舞的一年,以郝平南同志为“班长”的河套地委和行政区政府第一届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节节胜利。

郝平南同志在中共陕坝地委书记、中共河套地委书记和中共巴彦淖尔盟委书记的岗位上工作8年之久,后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林办公室工作,不久又调任中共西藏工委书记,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后任国家广播电视部副部长。每当回忆起河套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情景,他都历历在目,激情满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