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历1962-196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学习
1968-1979年陕西省临潼县多所基层医院临床医师
1979-1982年西安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硕士研究生
1982-1985年北京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教师
1985-1987年美国埃默里大学药理系进修
1987-1988年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讲师[1]
1988-1995年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
1995-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副主委(1997年)
2000-2002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医学部主任、心血管研究所所长、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01年)
2002-2003年九三学社中央主席(2002.12按部长级待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2003-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6-2008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2]
2008-2013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
2013-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欧美同学会会长。
2任免信息2015年5月6日,中国红十字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中国红十字会十届一次理事会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章程》,聘请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为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
3科学研究韩启德院士长期以来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在(1肾上腺素受体(1-AR亚型研究领域获重要成果,1987年在国际上首先证实(1-AR包含(1A与(1B两种亚型,这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发现很快得到国际学术界和公认,在(1-AR亚型研究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主要结果在《自然》(Nature)与《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等杂志发表,系统研究(1-AR亚型在心血管分布、 功能意义以及病理生理改变,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这方面的工作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具有特色并有较大影响。
韩启德关于神经肽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心血管的作用以及病理生理的研究曾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与国家教委科技一、二等奖。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的论文已被SCI引用1500余次。主编《血管生物学》、《心血管药理学进展》等书籍。讲授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受体学等门课程。1993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博士20余名,硕士生10余名,博士后4名。
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协七届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病理生理学会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心脏研究学会理事与中国分会主席、国际病理生理学会理事、国家分子与细胞心脏学会理事、国际药理学会受体命名与药物分类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与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临床与实验药理学与生理学》(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心血管毒理学》(Cardiovascular Toxicology),《自主神经学》(Autoneurology)、《中国药理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等十余 种国内外期刊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