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公姓网 > 公氏名人 公氏名人

明兴济县令公一载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公姓展区
公一载,字伯子,岁贡,任兴济县令。

宋徽宗大观初年(公元1107年),寓“兴复王室,兼济天下”之意,取名“兴济”,将古范桥升格为兴济县,金朝之初,兴济县隶属于沧州。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改属清州。元初入会川县(今青县),旋仍归属清州。明朝为直隶河间府兴济县。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兴济县为兴济镇,隶属于青县。这样,从1107年置县,到1659年县废,兴济县历北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前后存在552年。

据明嘉靖《兴济县志》所载,时兴济县的疆域,东至今黄骅市的清水白一带,西至卫河西之塔寺庄,南至沧州界(今赵官屯一带),北至青县界。辖李家镇、大兴口两个镇,苏家庄、枣林庄、大杜家庄、两连庄等69个村庄和沙百户屯、姚百户屯、张百户屯等到43个屯所。编户十一里,计有范桥社、兴福里、窑子口、长兴屯、岁稔屯、辑熙屯、雍熙屯、顺昌屯、广昌屯、集贤屯和智化屯。总土地面积约610平方公里。征收田赋的成种地七百九十四顷九亩二分八厘五毫,其中官地一顷八十七亩五厘,民地七百九十二顷二十二亩二分八厘五毫。当时朝廷实行屯田制度,境内膏腴之地多为军屯所占,县之属地多荒碱瘠薄。

兴济初为县治并无城廓,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县令、广西柳州马平举人肖蕃,携主簿张好仁、典史李实发起创筑城垣。始于三月二十五日,竣于六月三十日。城周一千零四十步(一说周回几三里),城墙高一丈八尺,基厚一丈五尺,顶阔九尺。护城壕一丈,深八尺。城角分别建有角楼四座、敌台两座,用以瞭望四周,抵御外侮。有城门两座,东城楼寓望海之意取名“海宴门”,西城楼寓临河之意取名“河清门”。县公署治所位于娘娘宫后座、大街东侧之卧龙岗,大体位置在今镇政府附近。其规模计有正厅三间、后堂三间、幕厅三间、大门三间、县令宅暖厅三间、书房三间、住房十间。另建有主簿宅、典史宅、公廨、犴狱、申明亭、旌善亭、库楼、谯楼、预备仓等。同时,还设有察院行台,计正厅三间、后堂三间、左右房四间、皂隶房四间、仪门一间、大门三间。太仆寺行台在察院左,府馆在县治西。兴济是个小县,县公署治所规模却相当可观。县令

官名。战国时三晋(魏、赵、韩)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秦商鞅变法,并诸小乡为县,置令及职责。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汉法令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称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汉以后放宽尺宽,《晋令》云:"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见《北堂书钞》七十八)所辖户数不及汉制十分之一。南朝县,户数一般很少,而《宋书·州郡志》所载,大多为令。后遂一律称令。《隋书·百官志》只说陈五千户以上县令与五千户以下县令,不提县长。北齐县分九等,县官一律称令。影视作品中的清朝县令形象

影视作品中的清朝县令形象

隋、唐因之,只以县的等第,分定县官品秩,唐县令,京县、畿县正五品上有与正六品上,余自从六品上至从七品下,宋县令只存虚名,以京朝官任其职,称知某县事,因而有知县的名称。元为县尹。明、清以知县为正式官名。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称县知事;国民党统治时期称县长, 中共执政后,县长低于市长(地级市)而高于乡长。县长是一个县的第二把手(仅次于中共县委书记),一般也是该县的中共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