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起曾在上虞市长塘镇杜亚泉中学从事中小学教育15年,长期从事小学语文、自然、社会、美术等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学校行政、科研管理等工作。先后在“教育在线·语文沙龙”等论坛担任版主和总版主。曾任原《教师之友》和《教育科学论坛》编辑。在《人民教育》《南风窗》《教师博览》等杂志发表过各类文章,先后在《成长》等报刊开设个人专栏。曾另有干干、荷戟卒、宁怀山等网名和笔名。曾从事教育网络管理、教育创作和教师培训工作,以打通教育理论话语与教育实践话语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状态为今后几年的主攻方向。
加盟新教育实验后,主持新教育研究中心的理论和课程研发。对新教育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及理想课堂的教学框架和三重境界,新教育生命叙事和新教育心理学框架等领域,读写绘项目,童话剧,农历的天空下项目,都有过启发性贡献,自己也在实践和理论上有所建树。其思想之源是道家和禅宗,学习西方哲学、心理学多年,但近年来自称是儒家弟子,并欲在儒道经典的重新阐释上有所突破。
干国祥,绍兴人,一个现代网络的教育人,走红现代教育网络的文化人。
绍兴,与干国祥血脉相连的那个地方,我们大家并不陌生,是经常在阅读中迎面而来的众多中国名人的故乡,是略有中国文化视野的文人墨客所熟知的一个地名。虽不曾到过绍兴,但知晓那里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现在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全国著名的全球纺织城与世界纺织品贸易中心,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和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对于今天的话题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绍兴出师爷,这一名不见经传的特有地方文化现象,究竟给今天的绍兴人——干国祥留下了怎样的烙记呢?
我们上溯华夏文化的渊源,绍兴,流传下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 “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的故事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用智慧改造自然,为社稷而舍弃小我,并成为后代华夏儿女所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的先圣神话。
春秋列国纷争时代的绍兴,出现了越王勾践凭着“卧薪尝胆”战胜吴国的故事。也不知是大禹治水的智慧,还是勾践的“卧薪尝胆”,还是原本就地杰水灵,绍兴人的坚韧意志,励精图治,奋发勇进,名人辈出的文化现象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大书。
当代人的干国祥是不是不断解读着这部书的秘密,并在这部书的滋养润泽中修炼自我的呢?这要慢慢阅读他的人生,去寻找答案!1988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他拒绝成为优秀教师,拒绝参加必要的进修,拒绝走上一条‘仕’的道路。”(童喜喜)随后是十余年的孤独和坚持:“我只能生活于真正高尚的人中间,真正大度的人中间,真正执着的人中间,真正追求永恒性的人中间……否则,我的小小的种子会被晒干,会枯死。”他如是说。1998年,他认为自己开始知道生命中的语言密码如何被书写,2002年第一次携妻陈美丽带女干如云,奔向了永无目的地的人生征程。
这是那一声文化号角在催促干国祥的脚步呢?!
这是行走当代立交桥。
让我们再来跨越历史长河,来到明清时代,中国文化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绍兴出师爷。师爷本是专业性极强的幕僚,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褒贬不一。清代有句俗谚语叫“无绍不成衙。”绍兴籍的师爷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其名声极大,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
为什么呢?
我想,这可能与“大禹治水”和“卧薪尝胆”不无关系,也许是先祖们的精细谨严、善于谋划特点,在绍兴特有的社会交往,为人处事,思维方式上形成了渊源流长的独特文化,人文素质代代相承,这方人的心智素养自然会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当地朝朝代代的后来人。
从清代的绍兴师爷来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处世精明,办事审慎,善于言辞,工于心计,是智囊人物的理想人选,易得幕主的欢心和信任。自古以来绍兴这地方地少人多,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失调。离乡背井,另谋出路,又是绍兴人的一种人生选择。仕途难略,文人走文路。师爷文化也许是依附于绍兴鲜明地域特色而存在着,且独树一帜。
人们常说, “七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的确如此。无论何如,绍兴比较牢固浓厚的文化根基就打造出了绍兴的众多师爷们,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进入华夏文明的现代文化中,1938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淮安,拥有当代人无限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在武汉举行的纪念 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大会上作了演讲,他一开头就说:“我想,在今天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大家都是诚意的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我自己不是文学作家,然则我参加了文艺协会,同时在血统上我也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在绍兴城的周家。”周恩来,一个在二十世纪世界上最响亮的名字之一,同样是绍兴人。
开创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在1961年9月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思想文化战线的主将和旗手——鲁迅,赋诗:《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一首是“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一首是“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在这两首诗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鲁迅精神,绍兴人文精神,还有自号鉴湖女侠的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烈士……把绍兴称之为“名士”之乡。
“立人为本”思想是鲁迅精神的精髓所在,为民“呐喊”和“孺子牛”意识是鲁迅做人的道德内涵,民族的“劣根”性批判把鲁迅推向了中国文化思想的顶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骨批判,前无古人,后没见来者。
鲁迅先生在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创作了无数震古烁今的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和译作,给我们留下了600多万字的宝贵著述,尤其是600多篇“投枪和匕首”般的经典杂文。
鲁迅一个响彻世界的文豪,又一次把绍兴的文化精神壮大。
那么,作为承载着师爷文化,流淌着鲁迅精神血液的当代文人——干国祥,抛开师爷影响,我们考究一下,他究竟有没有鲁迅情结,有没有丝丝毫毫鲁迅的影子呢?我在寻找,也许其他人也在寻找,结论,在已知之中含有许多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