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干姓网 > 干氏名人 干氏名人

教授-干成俊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干姓展区

干成俊:曾用名干承俊。男,1965年生,安徽含山人。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对唯物主义、实践观、历史原则和辩证法的理解,是解读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最重要的四个理论视域。从内在机制看: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历史原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展开方式。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四个方面,对唯物史观的解读将会困难重重或陷入谬误。干成俊:曾用名干承俊。男,1965年生,安徽含山人。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曾任《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副编审。1989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外语系;199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学术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意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思辨理性主义的超越,发轫于对农民物质利益的深切关注。当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1页),而在黑格尔思想体系中再也无法找到关于物质利益的现成答案时,抛弃一度所信仰的理性主义世界观就成为必然。要实际解决物质利益问题,必须真正进入现实生活过程,其根本条件就是确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是关乎哲学世界观基本原则的改变。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于:“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页),把对象世界与现实个人的活动直接勾连起来,并从本质上把世界包涵在人的感性活动中。从此视域出发,只有谈到人的感性活动之时,我们才真正地在谈论“物质世界”;只有把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视域才真正向我们敞开。

  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必须着眼于现实的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以前一切唯物主义的异质性就在于:不是脱离人及人的活动去孤立地看待世界和世界历史,因为历史的现实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这种现实的个人不是仅凭肉体面世的,也不是仅凭精神生活的。要让“现实的人”如其所是地出场,必须借助于“纯粹经验的方法”:“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来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同上,第66-67页)马克思的方法要求拂去笼罩于事物之上的一切范畴规定,这是一种强加于事物之上的理性“教条”。正是这种教条颠倒了主客关系,将现实世界、生活实践置于概念范畴的奴役之下。马克思“纯粹经验”的方法则是要摆脱一切概念范畴的“纠缠”,让事物自身显现出来。现实的个人就是以“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呈现出来的。

  当然,应当肯定,一方面,外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2000年,第53页)现实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另一方面,要谨防将人的活动及其活动所展现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周围环境、现实世界,理解为那种先于人类诞生的物质世界。从生物学意义上由人回溯到物,将物看作历史与人的本源和出发点,这从根本上误解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看重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正是为了消解自我意识这个理性的虚构,马克思才强调历史的自然基础。然而,历史的真实基础还需要深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同上,第67页)首先,这些自然基础不是亘古不变、始终如一的;其次,它们不是外在于人的独立自存;再次,它们是由人的活动所引起的运动确切地说,这里人的活动就是感性的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就应当从这些活动出发。

  以上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而不是从思维抽象出来并进而固化起来的物质出发,这就同一般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线;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而不是从自我意识创造出来并进而灵动起来的概念出发,这就同思辨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