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馆 > 耿姓网 > 耿氏名人 耿氏名人

评论家耿占春

时间:2021-2-02 来源:家谱馆耿姓展区
简要介绍:耿占春,男,1957年1月出生于河南柘城。1982年初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诗学、叙事学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等。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耿占春

国    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柘城  

出生日期:1957年1月  

职    业:作家,诗人  

毕业院校:郑州大学中文系  

主要成就:

2008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8年度文学评论家奖  

代表作品:《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

  

人物经历  

编辑 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诗学研究、文学批评,有《时间的土壤》和《新疆组诗》等少量诗歌习作。著有《隐喻》(1993年)、《话语和回忆之乡》(1995年)、《观察者的幻象》(1995年)、《叙事美学》(2002年)、《在道德与美学之间》(2006年)等。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除了要有鉴赏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对作品语境的把握”。“把握语境也就是说将作品放在移动的历史语境当中思考。”

获奖  

编辑 从事写作30多年来,耿占春教授凭借出版于2008年的《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第一次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奖由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发起主办,下设年度杰出作家、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评论家和年度最具潜力新人6个奖项,其中年度杰出作家的奖金是10万元,其他各奖项为两万元。这是国内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耿占春的文字是一个思想者的絮语。他分析、提问

  耿占春 、论证,探究时间、生命、历史、梦想在人类身上留下的印痕,并着迷于揭示语言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以自己富于诗意和创见的写作,把批评重新解读为对想象力的发现,对自我感受的检验和表达:在知识的面具下,珍惜个体的直觉;在材料的背后,重视思想的呼吸;在谨严的学术语言面前,从不蔑视那些无法归类的困惑和痛苦。他出版于二○○八年度的《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把象征的存在与消失,阐释成了人类生存境遇的某种寓言,以及自我认知的诗学途径。在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人与诗歌的关系面临全面改写的时代,耿占春的写作,具有当代学者不多见的精神先觉,而他优美、深邃的表述风格,更是理性、智慧和活力的话语典范。

在《失去象征的日常世界———王小妮近作论》中,耿占春认为王小妮的诗作在一种传统象征结构渐失、革命象征主义远去的语境中,其诗歌话语仍然致力于一种寓言式寓意的建立。在祛除古老的民间象征和意识形态象征之后,诗人通过日常世界的回归,在日常生活和事物身上重新发现可能的寓意。

在评论界,耿占春具有一种“超前意识”,他的理论总是能走在潮流的前面,他所关注的课题似乎也总能在几年后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热点。他永远只是一个安静的行者,从不喧嚣,淡泊却不冷漠。在另外的一种意义上,在中国现代诗歌理论体系缺失与不完善的现实背景下,我们也可以说,耿占春所进行的工作和努力,也是在解构和重构中国现代诗学。

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奖在广州中山大学评出并颁奖,河南大学特聘教授耿占春获得2008年度文学评论家奖。知名作家阿来、李西闽、臧棣、塞壬分获2008年度杰出作家、散文家、诗人和最具潜力新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