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谱的昨天
家谱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往名门贵族的家谱对国史、方史研究和发展提供过极其丰富且有价值的资源,所以素有家谱与国史、方史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之美誉。上世纪文革时期,家谱被视为封建糟粕遭逢到厄运。不少家谱被毁之一炬。80年代改革开放后,由于海外游子回乡祭祖寻根,并带来商机,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被一部分智者勇者嗅到复生之机,开始建立研究机构,申请研究课题,出版刋物,一时搞得风生水起。比如当时山西省社科院就率先行动起来了,他们首先向国家民政部申请了全国学术团体并被批准。随之成立了中国谱牒学协会,创办了《谱牒学研究》会刊。接着申请课题,出版了国务院古籍规划重点项目《中华族谱集成》和首批百册的大型史籍。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农工党研究基地报送了《姓氏宗亲组织与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专题研究》课题并中标。有学者提出,将“姓氏宗亲文化”与中国关公委教育发展中心,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委员会等联合发文,开展对姓氏宗亲文化发展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应策研究开展调研。有的单位顺势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研究姓氏社会组织发展与治国理政关系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并发表了论文。特别是2014年,中国农工党中央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发挥姓氏宗亲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思想中的传承作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议》提案。提案在2014年7月15日得到了国家民政部的答复。函中称:“姓氏宗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为扩大海外联谊范围,拓展统战工作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更让人高兴的是:该答复还抄送给了全国政协、国务院办公厅,并给以公开了。实际上这就表明了国家对姓氏宗亲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态度。这个态度为研究者提供了放心大胆研究的自信。
二、家谱的今天
20世纪末至今,据专注姓氏研究专家介绍,我国多地已经建立起了多家为姓氏文化服务的专业机构,服务修谱的咨询、设计、编纂、排版、印刷、研讨会议、软件开发、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等不一而足。有的机构注册资金数百万,千万,数千万,甚至上亿。仅全国各地修谱联系人不完全统计就有成千上万。最令人兴奋的是涌现出了一些年富力强从事姓氏研究的贤达学者。他们著书写论文,引领修谱深入发展。虽然这类人参加的数量不多,但是却改变了以往只是笃爱家族的老者修家谱的惨淡局面。又据河南省家谱馆发布的消息得知,他们自2015年秋季举办首届中华家谱展评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七次。每届约有500左右人参会,2000多部家谱参评,现馆藏家谱2万多部,20多万册,1000多个姓氏家谱。收藏的家谱既有纸质的,还有智能电子版的。从目前馆内收藏家谱的数量、品类看,可谓数不胜数,藏品规模盛况空前。
近期从2022年10月召开的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年会获悉:《老家河南家谱馆》是2021年6月在建党100周年前夕,建成并投入运行。该馆是由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家谱委员会和省家谱文化研究院承办,免费对外开放。自开馆一年多以来参观者达万人。馆内除全国各地家谱展示外,还介绍了民族文化之根之源、汇集了好的家风家训书法,设有专家室、研究员室、多功能室、研讨室、智能家谱室、编目室、家谱编修和家谱档案修复室。为家谱编修、查询、姓氏家族召开会议、组织研讨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该馆还想把自己打造成各级各类学校的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谱谍文化培训中心。应该说当前景况令人心动,但是综观全局并不乐观,因为家谱研究并未进入更多高知学者视野,也沒有得到更多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应有关注,更谈不上进入学科走进课堂,基本上大多也是民间活动,影响力有限。
尽管如此,我认为家谱是有无穷无尽顽强的生命力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即使到了共产主义,只要家庭存在,家谱就不会消失。这不仅仅是因为家谱在社会和家庭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在家族人们的心目中它是根的历史延续,是自己的归宿,是血脉传承的依据,是归宗的证明,是家族历史档案,百科全书,户口簿。所以不必担心家谱会命绝。不过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城市化,国际化,家庭成员居住格局变化,家谱的传统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家谱的核心内容及功能取向也必须与时俱进,方能前程远大,活力四射!否则,难有蓬勃发展,春光无限!
三、家谱的明天
我认为明天的家谱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要为时代需求建功立业。
首先,新时代传统家谱世系谱的核心地位应该让位给家族历史文化的建设上。
特别是要在和谐和睦家庭建设方面,在铸魂修性的家教方面,在先进模范家人事迹引领方面,下硬功夫下苦功夫,潜心深入家庭挖掘好的家风、家教、家训、家约、族规成功育人经验;细致、具体、如实记录家中成功、成才人物事迹,探究他们成功成才的内因外因及真实路径。特别是要倾心让更多平凡岗位上的能工巧匠、功业卓越的普通百姓进家谱,讲好他们的故事。让身边的榜样激扬动力,鼓舞士气,引领方向,还历史主人之本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族内做家庭工作比之外族人更有优势。情况了解的会更细微,更具体,更真实。对促进诸多学科研究发展提供的资源更丰富多彩,其资料更鲜活更有涨力有价值。
请注意:这并不是说世系谱不重要了,更不是不要世系谱了。沒有世系谱的家谱,很难成其为名副其实的家谱。因为世系谱能明世系,得其根,获其源,辩昭穆。世系谱记录着家族的繁衍生息,人口数量、质量,生卒年月,婚姻状况,居住地及分布迁移等。这些都是促进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学问研究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如果家谱只记录生儿育女次序,在家族人员分布格局变化下,虽然对于一部分亲族感强烈的人有向心力趋动力,但是对于家族感淡泊的人,特别是之后的年轻人就很难发挥应有的活力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推进,炎黄子孙遍布世界各地。随着城市化的突飞猛进,原本在农村的一家一户人因为各种原因分散到了多省市多地域多国家。父母随儿女牵移,父母在哪里家就在那。家庭居住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于是乎不知不觉宗亲观念在潜移黙化中淡化,故乡情结随日月流失默默弱化。致使原本多数人只知祖辈父辈情况,对曾祖以上前人没有什么印象,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叫什么的状态习以为常。久而久之不难想象,怎么会让这种情况下延续的族亲对以世系谱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家谱模式感兴趣呢?所以我认为,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原来家谱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定位应该重新思考。我主张今人编修家谱不一定非要把世系谱追踪到遙远的古代。不要认为愈古愈远就是极品经典。恐怕太遙远只能是自圆其说,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可靠依据了。
不要认为找个皇亲国戚或名人圣人伟人杰出人物当祖宗就荣光了。
不要不正视家族中的反面人物,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明知是丑人、恶人、民族败类、人民的敌人,还想挖空心思为之翻案。其实如果能勇敢面对事实,认真总结他的教训,为他人敲响警钟,避免重蹈覆辙,未必不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甚至是重大贡献。我认为该姓氏族人不会因为族中有这类人就损坏了同姓人的脸面。
第二,将自家的家谱定位在:为创建中华民族文化大厦增添砖瓦沙石这个层面上。
万不可王婆卖瓜孤芳自赏,只见自己的光泽,否定他编,蔑视他谱排他。先辈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
当然编者以自家姓为荣,赞赏自编家谱,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沒有这种定力、自信,就难以让自家家谱问世。世界上没有专门用辛苦劳作去追求失败的蠢货。可是不要忘了一花独放不是春,一家家谱有星光,替代不了金光四射夺目耀眼的中华民族文化大厦的金碧辉煌。
国虽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万姓归一,皆为中华,各姓氏都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其实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家。
由此可见,每部家谱都应该只是筑就民族谱牒文化大厦的砖瓦沙石。为了把华夏姓氏文化大厦建设得更壮美,各姓氏谱在编修中要善于发现并注重吸收他姓编写中的精彩精华,以便为自己补充营养,强大自我。绝对不可排他!
总而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家谱功能要创新!
核心内容要创新,
运作形式要创新,
存在形态要创新,
评谱标准要创新。
为培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人才,守正创新,砥砺前行,踔厉奋发。
以上拙见不妥之处,恳请不吝赐教,欢迎批评指正。
啜大鹏
书于2022年11月1日
作者介绍:中共党员,78岁,高校退休哲学教员。20世纪90年代主编国内首本《女性学》公选课教材。主编《河北武邑清凉店啜氏家谱》,执行主编《中华全国啜氏总谱》。